大豆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种植
阅读量: 1
1
种植

informat_1511254617289

大豆生长中后期病虫害主要有菌核病、病毒病、细菌性斑点病、蚜虫、食心虫等。今年部分地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雨略多,这对病虫害发生比较有利,特别是大豆菌核病、霜霉病等较易发生。因此,要加强田间管理,继续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上述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如下:

霜霉病

  病株叶片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斑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有灰白色菌丝层,内含大量病菌卵孢子。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和病叶上越冬,成为翌年浸染菌源。每年7~8月是发病盛期,多雨年份常发病严重。可于发病初期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防治。

细菌性斑点病

  该病是一种细菌病害,危害大豆叶片、叶柄、茎和荚,发病重时可造成叶片提早脱落而减产。叶缘发病可使叶缘内凹并稍皱缩;叶柄及茎上的病斑为褐色、长条形,呈水渍状,有时几个病斑形成不规则形长斑;豆荚上的病斑初为红褐色小点,后变黑褐色,多集中于豆荚合缝处。可在发病初期每亩用1%武夷霉素350~500毫升对水叶面喷雾,或用农用链霉素、菌克毒克等进行防治。

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主要危害地上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最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杈处开始,病斑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豆荚染病现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可于发病初期用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病毒病

  大豆种子带毒及蚜虫传播是主要的发病原因。常见症状为花叶、叶片皱缩、沿叶脉出现疱状斑、叶边下卷、顶枯、植株矮小、局部或整株坏死。选用无毒种子是最有效的防病措施。栽培中要铲除田边杂草,减少毒源,同时注意防治蚜虫,可用药剂有吡虫啉等。另外在发病初期,用5%菌毒清水剂200~300倍液,或2%菌克毒克水剂3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也有一定防效。

蚜虫

  目前大豆蚜虫在田间呈点片发生,蚜量不均,但近年有明显延迟危害的特点,且大豆蚜虫繁殖速度快,应密切注意后期的发生态势,对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要及时防治。

由于大豆蚜虫已对氧化乐果等杀虫剂产生了抗性,而菊酯类杀虫剂以触杀为主,不能彻底杀死叶背蚜虫,防治效果较差。因此,建议选用3%啶虫脒乳油、48%毒死蜱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等进行防治。

食心虫

  在预测预报和田间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田间成虫始盛期和发生高峰期,适时用药防治。一般8月中旬为防治适期。在大豆封垄的情况下,用敌敌畏熏蒸效果较好。具体方法是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将高粱秆或玉米秆切成20厘米的长段,一端去皮,吸足药液制成药棒,将药棒未浸药的一端向下插在豆田内,每5垄插一行,间距4~5米。因敌敌畏对高粱有害,距高粱20米以内的豆田不能采用该法。尚未封垄的豆田可用菊酯类药剂喷雾防治。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