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葡萄的经济效益显著,各地发展葡萄的势头十分猛烈,随之而来的是葡萄苗木价格昂贵,果品市场竞争剧烈。纵观我省葡萄市场,巨峰葡萄虽粒大,但着色差,批发价仅每公斤2.6元;无核肉脆的夏黑葡萄价格多在每公斤12~16元;从外地运来的红地球葡萄每公斤10~12元。由此看来,发展葡萄生产,除选择优良品种外,更有必要提高品质。因此,“控产提质”应是今后葡萄生产的指导思想,而“控产提质”的关键就是“宜稀不宜稠”。
葡萄新梢和果穗“宜稀不宜稠”
大量的生产实践表明,凡是架面新梢分布较稀处的葡萄穗,不仅开花好、坐果率高,而且着色早、着色浓、果粉厚,浆果的含糖量也高。而架面枝叶稠密、果穗负载量过大的葡萄,虽花序不少,但有的开花后坐果率低,有的灰霉病严重,即使增施大量的肥水,果粒也迟迟不能着色和增糖,用“增色剂”也无济于事。2014年夏季比较干旱,后来又下了几场雨,笔者在葡萄园中发现,凡着色差的葡萄穗,几乎每穗葡萄上都有裂果,而着色好的葡萄穗很少有裂果(此现象在魏可、圣诞玫瑰、巨玫瑰、夏黑等品种上均可看到)。
葡萄新梢的间距和果穗负载量应根据葡萄品种的生长势、坐果率、果穗大小及葡萄园管理水平、架面大小等因素确定。一般新梢的间距应保持在12~15厘米,留花序的多少可以本着“强梢留两穗、中庸梢留一穗、弱梢一穗不留”的原则。而对于果穗特别大的葡萄品种如红地球,或较易裂果的葡萄品种如乍娜,应强调梢果比,每留一穗果应有1.5~2条新梢才行。
葡萄的栽植密度“宜稀不宜稠”
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人们往往采取增加单位面积株数的办法来实现。行距窄、株距密,亩栽葡萄数百株,甚至上千株,栽1亩葡萄的苗木成本竟有数千元,实在令人咋舌。其实,葡萄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不能仅依靠单位面积株数的增加,除土肥水和架式条件外,葡萄自身还有很多的增产因子,如单株剪留结果母枝数、留芽数、芽的萌发率、新梢的果枝率、每个结果新梢上平均果穗数、果穗的大小、坐果率、果粒重等。在河南省北中部地区建葡萄园,应采取宽行密株的栽植模式,行距应宽些,以宽顶篱架栽培的葡萄为例,在瘠薄的沙地建园,行距不能小于3米,在土质、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块建园,行距应达4米,株距可根据葡萄品种的长势强弱确定(0.8~1.5米),使每亩葡萄株数在111~278株。
葡萄实行宽行密株栽植模式的好处很多,不仅能降低苗木投入成本,而且有利于葡萄架面的通风透光,提高葡萄的质量,实现“控产提质”,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实行机械化操作(这是实现葡萄现代化生产的一个必备条件)。另外,宽行距可进行间作来“以短养长”,节省前期资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