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的土传病害严重,南方夏季雨水较多,下雨时果穗很容易因溅上泥点而传播病害,避雨栽培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葡萄土传病害的发生。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也采取了这种栽培技术,效果不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避雨棚的搭建方法和相关的管理技术。
避雨栽培的优缺点
葡萄避雨栽培,就是在葡萄的生长季节,在其顶上搭架覆盖塑料薄膜的栽培方式,下雨时水顺膜流下排出园外,不落在叶蔓、果穗上和园中。
优点 一是降低了园中土壤水分含量和空气湿度,为喜干燥气候的欧亚群葡萄优良品种拓宽了种植区;二是湿度降低后,不利于病菌繁殖,可有效减轻黑痘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霜霉病等的发生和危害,在多雨地区,黑痘病的发病率比露地栽培低60%~90%;三是能减少喷药次数和用药量,既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葡萄,又可降低生产成本;四是能提高坐果率,增大果粒,减轻裂果,增进品质;五是可稳定产量,提高收入,据试验,每亩可比露地栽培增收600元以上。
缺点 由于棚上覆膜,光照比露地减少30%左右,天气闷热时棚内温度偏高,常导致枝蔓徒长,节间增长,叶片变薄,叶色变淡,制造养分的能力减弱,营养积累较少,并影响花芽分化、果实着色,一般比露地栽培晚成熟2~4天。
避雨棚的种类与建造
根据葡萄栽植行距的宽窄和选用的架式,建造方法一般分以下两种。
窄棚 棚宽2.8米、高2.6米、长50~100米,适用于行距为3米的单篱架、双篱架和双十字“Y”形架的葡萄园。建棚时不另立棚柱,只在设计和浇制篱架的钢筋水泥桩时,桩柱顶端比露地栽培的加长60厘米,并在加长处的中心留一直径2.5~3厘米的圆孔,建棚时以桩柱为中心,从圆孔中穿进一根等径粗、2.8米长的镀锌钢管或钢筋作横梁,并在四周灌进水泥浆凝固或用木楔塞紧固定,横梁两端用水泥、桩顶上用钢筋或竹竿、木杆从头至尾连接起来,作为棚檐和中梁,其上每隔50厘米横搭一根竹竿或细钢筋,绑缚牢固,覆上薄膜压紧即成。
宽棚 棚宽4~6米、高3~3.6米、长50~80米,适用于行距为2米的篱架、平顶棚架和屋脊式架的葡萄园。建棚时,在确定的雨棚两边,每隔6米立一根直径6厘米、埋土60厘米深、露出地面2.3~2.8米的钢筋水泥柱,在柱上焊直径2.5~3厘米的钢管,或搭竹竿连成棚檐,横向两柱上焊接弧形钢管作为棚拱,棚拱中间再焊接钢管或搭木杆连成中梁,中梁至两边棚檐上每隔50~60厘米用弧形钢筋或竹竿搭成棚肋,其上覆盖棚膜压紧即成。
不论用窄棚还是宽棚,棚脚都要修好排水沟,最好修成砖砌水泥沟,以便及时排除积水。棚膜两边装滚动竿,以便覆膜和揭膜。
棚膜选择和覆膜
棚膜选择 用聚乙烯膜、聚氯乙烯膜和醋乙烯膜均可,但以使用寿命长、无滴、抗老化和透光性好的醋乙烯膜与聚氯乙烯膜最佳。棚膜的厚度,窄棚以0.03毫米为宜,宽棚以0.05毫米为佳。宜选白色棚膜,以利于透光。
覆膜和揭膜时间 春雨多、黑痘病和灰霉病多发的地区,一般在葡萄开始萌动时覆膜;旱雨季分明的地区,在雨季来临前的5月中旬覆膜。一般在果实采收后揭膜;霜霉病重的地区,采果后应继续覆膜一段时间,但不能过长,过长易使枝叶徒长,并影响花芽分化。覆膜期间,不下雨时,应把棚膜卷起,使其多接受阳光照射,增强光合作用,以利于营养积累,增进果实着色,提高品质;但下雨前一定要覆盖还原。
其他管理
常规管理 土壤、肥料、水分、整形修剪和病虫防治等常规管理,照露地规范化栽培的葡萄园进行。
石灰氮涂芽 多数葡萄品种,冬季都需要7.2℃以下的低温800~1200小时,有的甚至要1500小时以上才能打破自然休眠,经各地生产试验证明,在萌芽前20~35天,用50~60倍石灰氮液涂抹冬芽,能显著促进葡萄解除休眠。先按比例把石灰氮倒入50℃~60℃的温水桶中,盖严,浸泡2小时,溶化后搅拌均匀,用毛笔或粉刷蘸药液涂抹在冬芽上即可。
抹芽除梢 适时进行夏剪,做好抹芽除梢、摘心绑蔓和除卷须副梢等工作,以减少无效生长,有利于通风透光。
按产留穗 按照合理结果的原则,按产留穗,适时疏除多余果穗、小穗、副穗,掐去过长穗尖,疏除小果,以增大果粒和穗重,必要时进行果穗套袋,以减少裂果、灼伤果,促进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