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中药材结出“致富果”

经济
阅读量: 1
1
经济

informat_1512465437685

眼下,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街道陈家河村的农民种植了3年的苦参迎来了收获。田地里,机械轰鸣、人头攒动,大家撸起袖子、挥舞锄头,一幅热火朝天的丰收场景。

陈家河村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2014年以前,全村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导产业,可是一年下来,农民的收入微乎其微,始终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村委会主任胡小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陈家河村山上长着很多野生苦参,谁家牛的眼睛上火发炎时,弄点野生苦参煮水给牛一喝,炎症立马就消失了。这个土方子让胡小林开始思考:我们这儿的野生苦参药效这么好,说明这里的地形、气候适宜,为啥不带大家一起种植呢?2014年一过完年,胡小林就前往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考察苦参种植。看到成功种植的范例后,他带领父老乡亲发展苦参种植的信心更足了。但是思想保守、只认传统农作物的村民对他的大胆尝试心存疑惑,如何说服大家成为胡小林必须攻克的难关。“我当时把村民们全都召集在一起开会,并给他们算了一笔账:种苦参投入小,一亩地就能收入800元左右,而玉米等粮食作物一年一亩地的收益很少。同时苦参耐寒、耐旱,一年只需锄两次草,粗放式管理,解放了劳动力,出去务工也不误事。”胡小林说。最终,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加入种植苦参的行列。洽谈合作、购买种子、请技术员……来来回回往商州区跑了五六趟,等一切准备就绪,2014年4月,胡小林带领村民种上了“致富果”。

不久胡小林又牵头成立了“药林农民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同时尝到了甜头,带动了全村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合作社给贫困户一亩地补贴种子费150元、非贫困户补贴120元,同时不定期邀请专家到村里免费为药农进行技术培训。去年和今年的销售季,合作社充分发挥“店小二”职能,义务为种植户与山西等地的客商搭起了“沟通桥”,保证村民的苦参有市场、卖上价,实现了种植、销售“一条龙”服务。

“去年籽卖了6000元,今年根卖了5000元,一下子拿到上万元的现钱,这可比在外打零工强得多!”贫困户余增玲说得眉开眼笑。余增玲常年在附近打零工,可是不能保证天天有活儿干,再加上种地收入不高,日子一直过得很艰难。自从种了苦参,不仅没耽搁出去打工,收入也比从前高多了,余增玲信心满满地说:“以后要好好种苦参,现在我对脱贫充满了信心。”

前不久村里又种植了650亩连翘,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陈家河村脱贫致富的主打牌。下一步,胡小林要带领村民扩大种植面积,走规模化种植道路,让更多农户走上中药材种植的脱贫致富路。他说:“做这些的初衷就是想带动村民自己动手创造美好生活。只有教会他们如何‘造血’,才能改变村里贫困落后的面貌。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