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谨防山羊链球菌病

新闻
阅读量: 0
0
新闻

近年来随着引种羊的增多,山羊链球菌病似乎有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引种进来的山羊中多发。该病易发于春季,以3~8月龄的羊多发,哺乳羔羊及成年羊较少发生。当营养不良、内外寄生虫侵袭及大风暴雨过后更易诱发。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和皮肤创伤感染,发病率在15%~30%,死亡率60%~80%,常给饲养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流行特点

羊链球菌病俗称嗓喉病,是由C群兽疫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急性传染病,常见在杂交波尔山羊、黄羊、麻羊、黑山羊中发生,特征是羊颌下淋巴结和咽喉肿胀,各脏器出血,大叶性肺炎,胆囊肿大,血便,跛行。本病以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气候寒冷,长途运输,草质不良时多发,早晨放牧时症状明显。该病潜伏期3~10天,病程2~4天。在新疫区流行时发病急、死亡率高,在老疫区常呈散发。

临床症状

急性型 病羊体温升高在41℃以上,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食欲低下,反刍减弱或停止。病羊口流带泡沫涎液,鼻流浆液性、脓性分泌物,眼结膜充血,偶见眼睑、嘴唇、面颊及乳房部位肿胀,咽喉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粪便松软有黏液或血液,死前常有磨牙、呻吟及抽搐现象,尤以羔羊多见。

亚急性型 病羊体温升高到40℃,食欲减退,喜卧,咳嗽,流黏性透明鼻液。

慢性型 病羊轻微发热,食欲不振,消瘦,步态不稳,四肢僵硬,咳嗽,有的关节肿胀、跛行或卧地不起。部分怀孕母羊流产。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羊,其病理变化主要以败血性变化为主,尸僵不显著或不明显。咽喉部黏膜高度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坏死;气管内充满泡沫状黏液,肺水肿、气肿,肺实质出血,肝样病变,呈大叶性肺炎;有的肺脏与胸壁粘连,胸腔、腹腔及心包腔有黄色积液,心冠沟和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胆囊极度肿大;多数肾脏质地变脆、变软、肿胀、坏死,被膜不易剥离;有的各脏器浆膜面覆有黏稠、丝状的纤维素样物。

1512524397167011727

饲养管理

因链球菌在动物体内是常在菌,只有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料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外界应激,才能杜绝该病的发生。

一、勿从疫区、交易市场购种,应从信誉好的种羊场引种,引进后先隔离饲养1周,确认安全后才能合群。二、做好羊舍的保暖、防风、防冻、防拥挤,做好夏秋季的抓膘、冬季保膘工作。冬春季每天一定要添加青饲料和补充精料,雨雪天不要放牧。三、每年定期4~5次驱除山羊体内外寄生虫。四、做好羊圈、场地及用具的卫生,并经常更换不同种类消毒药水,严格消毒,羊粪及污物等要及时清理并堆积发酵。

预防措施

一、可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预防山羊链球菌病。每年的3月、9月各接种一次,免疫期半年,接种部位为背部皮下。6月龄以下的羊接种量为每只3毫升,6月龄以上的每只5毫升。3月龄内羔羊首免后14~21天再免疫1次,免疫期可达半年。

二、在引种、季节交替、天气变化等外界应激条件大时,可在饮水或精料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或强力霉素等抗生素。

三、山羊链球菌病若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较高。因此,饲养户在放牧、收牧、夜晚时,应细心观察,发现病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被污染的场所及用具等要用10%的石灰乳或3%的来苏儿液严格消毒,对病死的山羊进行无害化处理。

治疗措施

一、对发病早期的山羊,可选用头孢噻呋钠或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钠或双氢链霉素配合穿心莲一侧肌注,另一侧用10%磺胺嘧啶钠或磺胺间甲氧嘧啶(首次量加倍)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如有混合感染胸膜肺炎的,加20%氟苯尼考或强力霉素或30%替米考星肌注。

二、对重病羊,采用每头静脉注射10%的葡萄糖500毫升+维生素C 10毫升+头孢噻呋钠1克+地塞米松2毫升+肌苷10毫升,同时肌注磺胺间甲氧嘧啶(每公斤体重用量0.1克),安钠咖10毫升。每次灌服健胃散50克+小苏打50克+葡萄糖粉100克。以上每天1次,连用5天。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