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黄瓜流胶的部位不同,其发生的原因不同,菜农应辨证施治。
镰孢枯萎病造成的茎基部流胶
该病多于黄瓜开花结果后陆续发生,开始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后萎蔫叶片遍及全株,整株枯死。纵剖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主蔓基部纵裂,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出现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并溢出少量琥珀色胶质物。镰孢枯萎病病菌发育、浸染的适温为24℃~25℃,连作重茬、秧苗老化、施用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以及土壤干旱、土质黏重等均会造成该病较重发生。可用80%枯萎212(枯芽·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5%枯萎灵(苯甲·嘧菌酯)水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蔓枯病造成的茎蔓流胶
该病主要对黄瓜茎蔓和叶片造成危害。叶片上的病斑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的自叶缘向内呈V字形龟裂、枯黄但不脱落;茎蔓上的病斑呈椭圆形或梭形、油浸状、白色,并溢出琥珀色树脂胶状物,严重时茎节变黑、腐烂,易折断,病斑以上局部叶片枯黄坏死,根部正常,维管束不变色。蔓枯病病菌喜欢温暖高湿的环境条件,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85%以上,且种植密度偏大、通风不畅、连作重茬、排水不良、长势衰弱、徒长旺长等条件下发病较重。可用65%安达(肟菌·氟硅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2.8%露娜森(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85%天下无枯(枯菌酯·恶霉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喷雾防治。
黑星病造成的瓜条流胶
该病主要危害黄瓜的瓜条,也危害幼苗及嫩茎、生长点、真叶等幼嫩部位。瓜条受害,初期流胶,逐渐扩大为暗绿色凹陷斑,表面长出灰黑色霉层,致病部呈疮痂状,停止生长,形成畸形瓜。而幼苗及生长点、真叶等幼嫩部位染病,多会产生水渍状黄白色圆形或近圆形斑点,病斑凹陷、龟裂,生长点成秃顶,叶片生长受阻卷曲、穿孔、皱缩似水烫状。发病适温17℃、相对湿度90%,在温度低、湿度大、结露时间长、田间郁闭、阴雨寡照等条件下发病较重。可用40%氟硅唑乳油7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25%苯醚甲环唑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