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发作有“信号” 准确判断很重要 ——心脑血管专家周晓卿谈急性心肌梗死

健康
阅读量: 0
0
健康

informat_1511835433987

专家名片 周晓卿,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郑州市中医院脑病二区主任,张仲景国

医馆特聘专家,郑州市“首届百名名医”,河南省中医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

。擅长中西医结合及针灸、中药并用治疗急性脑梗塞、脑出血、面瘫、头痛、眩晕、失眠、抑郁症

、帕金森病、痴呆、舞蹈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癫痫、三叉神经痛、格林巴利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颈肩腰腿痛、顽固性咳嗽、胃肠病、痛经、慢性尿道炎、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

等疑难杂病。坐诊时间及地点:周日下午,张仲景大药房郑州中原万达广场店国医馆。

进入春季后,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此时极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主

任医师周晓卿,请他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让大家及早认清病症,以便及早治疗。

病例分析

首次发病极易误诊

就在今年春节前夕,从没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新密市的王忠(化名)和同事一起驾车来郑州出差

。就在车刚驶出高速收费站进入郑州市区时,王忠突然感觉上腹部疼痛难忍并伴有胸闷症状,同车

的同事以为王忠是急性肠胃炎发作,就没有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和拨打120急救电话,准备驱车赶往

最近的医院就医。半小时后,王忠被送达医院时才被医生告知是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虽然经过一系

列抢救,但王忠终因病情判断错误延误了最佳抢救时间,抢救无效死亡。

导致这场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除了对日常急救知识的缺失外,主要在于王忠是首

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没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并且对急性心肌梗死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同行的人

根据其口述腹痛、胸闷等病症做出错误判断,错过了“黄金抢救期”。如果王忠或其同事能及早判

断病症并及早采取措施,这场悲剧就可以避免。

准确判断

为患者争取“黄金抢救期”

周晓卿告诉记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重、致死率高,且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具有很大的时限性

,发病后应及时采取溶栓治疗。虽然部分患者超过“黄金抢救期”也可采取溶栓治疗,但溶栓再通

率会明显降低。因此,早期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建议大家熟悉急性心

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掌握必要的院前急救知识,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尤其是院前死亡率。

据周晓卿介绍,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典型症状为突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可放射至左颈

根部、背部或左上肢,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无效,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等症状

不过,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症状不典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疼痛部位改变。在实际

病例中,常发现有部分患者疼痛发生在上腹部,尤其是下壁心梗。患者自诉上腹部不适,并有胸闷

、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但并没有患消化道疾病。二、部分患者疼痛发生在颈部、咽喉、下颌

处,而胸痛甚微,常被误诊为咽喉炎、牙痛或偏头痛等。三、无痛性心肌梗死。此症状多见于高龄

及糖尿病患者,发病后无明显的胸痛出现,仅表现为面色苍白、神志淡漠、食欲减退等症状。这主

要是由于患者年迈,对疼痛反应迟钝,或者病情来势凶猛,导致心肌突然大块坏死,无法引起疼痛

所致。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