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养殖,还需警惕陷阱

经济
阅读量: 3
3
经济

informat_1511836514061

 散户养殖风险高是业内共识,其中滋味远不是一句“养殖有风险,入行需谨慎”所能道尽。“动物疫情、价格下跌这些因素不是人力能控制,遭遇损失实属无奈。让人气愤的是养殖行业圈套太多,简直防不胜防。”说这话的人叫王素敏,是汝南县罗店镇人,今年6月她从邻省通过网络订购15头良种猪崽,饲养一段时间后王素敏发现,其中9头是普通肉猪,“现在对方根本不承认,假如我们过去当面对质,往返路费太贵,打官司又不划算,只能忍了。”

  在众多受骗者中,王素敏损失还不算太大,毕竟肉猪养大后也能卖钱,有些散养户们则远没有这么幸运。“记者同志,我和一家种蝎公司签订养殖合同,一年下来种蝎死了一半,对方也不来收购,前后赔了四五万元。”类似投诉电话,本报新闻热线经常接到,相关报道虽然做了很多,但仍有养殖户上当受骗。记者采访得知,人工养蝎成活率最多只有60%,繁殖小蝎在温室环境下成活率也仅有20%,再加上高饲养成本,一般散养户根本不可能从养蝎中赚大钱。

  “散养户遭遇损失较大的骗局,多来自特种养殖领域。建议涉足特种养殖的散养户一定要认准品种,优先选择有信誉保障的企业合作。同时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回收合同,切不可口头协议,更不要只看广告传单就冒险养殖。”近日,在省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一次科普惠农活动中,洛阳市某白玉蜗牛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