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新玉米即将大量上市。近一个时期新季玉米单产、总产及质量备受关注,新季玉米价格走势更是成为重心和焦点,目前市场各方普遍对新季玉米价格高开形成共识。其支撑高开的理由如下:
一是主产区极端天气重发、频发。2018年我国农业气象年景中等偏差。东北地区极端天气频发、程度增强,极端高温天气明显增多,北方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地区。首先是播种期春旱后又低温多雨,紧接着又遭遇较长时间的高温伏旱以及部分地区的洪涝不均。据了解,今年夏天的高温使辽宁湿地干涸,6月1日至7月31日,辽宁省平均降水量较近年同期均值下降37.3%,其中辽宁中北部地区下降45.1%;吉林中西部地区由于春旱出苗率不及50%~70%,甚至有的地块出现毁种。吉林省7月下旬以来持续高温,旱情发展迅速,全省作物受灾面积达828.06万亩。4月21日至5月19日春播期间,黑龙江省平均降水量比历年降低39%,比去年降低51%。尽管后期出现一轮集中降水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使旱情有所缓解,但极端天气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对玉米种植生育期、单产、品质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吉林、辽宁、河北和山东等主产区域减产已成定局,这些因素更助推了对新季玉米价格高开的预期。
二是临储拍卖提速,“去库存”远超预期。今年临储玉米拍卖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且每周投放数量空前,拍卖初期成交率和价格均呈现较为火爆的局面。虽自6月初后成交率与成交均价下滑,但8月中旬成交又开始活跃,并持续回暖。截至9月7日,临储投放数量突破1.72亿吨,实际成交已达7529万吨,远超去年全年临储成交的5747万吨的水平,去库存提速并远超预期。若按照周度平均成交数量约300万吨推算,最终拍卖总量可能会超过9000万吨,那么,2019年很可能成为临储玉米拍卖的收尾之年。因此,较低的临储将对新季玉米价格形成支撑。
三是深加工新增扩能项目推升玉米需求。在数量上,新建扩建项目相继投产。自2017年4月国内玉米深加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调整为各省(区)地方备案以来,东北地区立项新建多家玉米深加工企业,并有部分企业扩大产能,且这些深加工扩能新增项目将于2018年第三季度陆续投产。如:阜丰生物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投资建设年加工玉米300万吨的生物发酵项目,一期项目可实现年加工玉米150万吨;伊品生物计划在大庆市投资建设年产9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万里润达在黑龙江省宝清县的 1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象屿集团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投资1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东玉集团在齐齐哈尔市投资百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以及鸿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讷河市建设的年可深加工玉米300万吨、玉米酒精30万吨、燃料乙醇60万吨项目等。据悉,2018年底黑龙江省约有接近600万吨的新增产能。在企业规模上,集团化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也正在成为趋势。新建深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已从以往的每个企业40~60万吨提升至目前的100~300万吨以上;日处理能力也从以往的每天2000~5000吨跃升至5000~10000吨的水平。中粮集团、嘉吉生化、吉林省酒精集团、国投、大成生化科技集团、象屿集团等一批规模较大的深加工企业集团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未来深加工将是玉米消费增速的主力军。此外,发展绿色能源、燃料乙醇的潜在需求也在增加。去年9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十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今年8月2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总体布局,即坚持控制总量、有限定点、公平准入,适度布局粮食燃料乙醇生产,加快建设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开展秸秆、钢铁工业尾气等制燃料乙醇产业化示范。会议决定扩大车用乙醇汽油,进一步在北京等15 个省份推广。燃料乙醇需求拟增加630万吨,潜在需求明显助推玉米期现货价格及拍卖成交水平。
四是新季玉米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今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之年。中央财政支持的新增轮作面积1500万亩,主要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两地,预计将使玉米大面积轮作成其他作物,且粮改饲规模增加至1200万亩,预计“镰刀弯”地区的玉米面积或继续减少,计划至2020年该地区籽粒玉米播种面积调减5000万亩的目标极有可能提前完成。同时,由于气候因素,吉林、辽宁、河北和山东等地玉米单产及其质量均有所降低;再加上今年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提高至200~580元/亩,高于玉米的补贴吸引吉林省部分玉米、大豆混种区域种植结构再度调整,致使大豆种植面积相应增加,玉米扩播面积低于预期。
另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份预计,2018年国内玉米产量为21650万吨,同比增加60.9万吨,增幅0.28%;2018/2019年度我国玉米总消费量为26203万吨,同比增加2303万吨,增幅9.6%。其中饲料消费预计为15700万吨,同比增加1300万吨,增幅9%;工业消费预计为8500万吨,同比增加1000万吨,增幅13.33%。再加上质量下降等因素,年度玉米供求产不足需。预计负结余较上年度增加2292万吨,新季玉米供需缺口呈进一步扩大态势。
另外,今年种植成本上涨也是支撑价格上行不可忽视的因素。后期玉米市场或进入供给格局主导价格走势的新周期。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反复持续,加征25%的进口关税势必导致未来谷物进口下降,我国饲料玉米替代品进口减少或致玉米消费受益,后市玉米价格上涨动能增强。不过,即便如此,市场仍然存在抑制价格上涨的利空因素:
一是临储库存对于后市来讲始终是一个无形的压力,对预期上行的新季玉米价格无疑是一个羁绊。
二是社会结转库存偏高。由于各方看好后市,加之面对新粮高开的预期,无论是企业还是贸易商有所储备,加之今年企业自拍自买数量较大,临储成交还有较多待出库。目前加工企业和收储企业的实际库存以及处于物流阶段的待流通数量都超过上年,陈粮结转库存的大量增加,对新季玉米行情形成压制。
三是饲料需求增速放缓。人们饮食习惯导致对猪肉需求的兴趣逐渐变淡。近期猪瘟疫情的蔓延和不确定性,饲料需求处于不景气状态。因此,饲用需求不振将抑制玉米价格上涨的幅度。
此外,国内外经济、贸易、原油价格以及宏观政策调整等诸多因素都对玉米价格有较多影响,而且现货市场的实际情况表明,新旧粮交替时期不存在事实上的缺口。
因此,综合判断,新季玉米市场价格虽然已有上涨迹象,但利空因素犹存,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贸易商都不宜过分追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