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刚出壳时体质十分脆弱,抵抗力也低,很容易生病,而一些小病可能就会要了雏鸡的命,所以要减少雏鸡的死亡率一定要减少其生病率,那么如何才能减少雏鸡的生病率呢?重点是做好管理工作,下面就为大家介绍雏鸡的管理方法。
如何减少雏鸡生病率?管理雏鸡要做好这几点
1.鸡苗选择
选择健康、抵抗力强的雏鸡是决定本批次养殖能否成功的基础,不要只图价格便宜或路途远近而忽视雏鸡质量,应选择信誉好的大型种鸡场健康鸡群所繁殖的雏鸡。选雏时看体貌、行为、神态,听声音,健康雏鸡个体均匀,绒毛整洁,脐肛完好,肛门清洁,反应灵敏,精神良好,活泼好动,眼大明亮,叫声清脆,呼吸均匀。
2.饲喂环境
(1)温湿度适宜。育雏初期温度宜高(第一周33℃~35℃,以后每日降0.5℃,每周降3℃直到18℃~20℃),夜间比白天高,阴雨天比晴天高,保持恒定,忌忽高忽低。温度是否适宜,一看温度计,二看雏鸡的精神状态,温度适宜则雏鸡睡眠安静、均匀分布、食欲良好,温度低则挤堆
尖叫,温度高则频频饮水。舍内相对湿度要求是前高后低,早期以60%~70%为宜;10日龄后保持50%~60%,湿度过大,易引发球虫病。需特别注意的是幼雏代谢旺盛,且密集饲养,室内二氧化碳含量高(不超过0.15%为宜),影响雏鸡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需做到既要通风换气,还要保证室内适宜温湿度,低温天气避免直面风吹,严禁鸡休息时开窗通风。
(2)光照合理。密闭式育雏舍育雏1~3日龄每天23小时光照,4日龄以后每周缩短2~3小时,直到每天8小时光照恒定。开放式育雏舍育雏受自然光照影响大,4月中旬至8月底时段育雏,1~3日龄每天23小时光照,4日龄以后只采用自然光照;9月初至次年4月上旬时段育雏,4日龄以后光照时间按育雏开始至20周龄前最长的一个昼长时间为标准恒定(可查日出日落时间表)。光照强度能觅食就可,如出现啄羽、啄肛等恶癖应降低光强。
(3)密度适当。适当的密度是鸡群良好发育的重要条件。密度大小应随雏鸡的类型、品种、育雏方式、季节、日龄等因素及时调整和疏群。密度过大,易挤压,采食不均,影响发育;密度过小,造成设施浪费,也不利于保温。注意采用笼养育雏方式密度应大些,网上平养次之,地面平养再少些。如笼养育雏每平方米可养雏鸡1~2周龄50~60只,3~4周龄时降低30%左右,5~6周龄再降低15%。
3.适时断喙
断嚎主要目的是防止鸡发生啄癖,促使鸡发育整齐,节省饲料,提高成活率。7~10日龄断喙最好,此时雏鸡个体小,易操作,出血少,应激小。断喙前3小时停料,气温凉爽时进行,用断喙器切除雏鸡上喙的1/2和下喙的1/3,速度要快。断喙前后两天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K制剂,减缓应激反应,加速伤口愈合,加速生长。断喙后立即添足饲料,防止鸡啄到食槽底对伤口愈合不利。注意鸡群发病及接种疫苗前后不宜断喙。
4.饲料调剂
雏鸡采食量少,消化能力弱,消化道短,抗病能力差,但生长迅速,第一周末可比出壳时体重增长1倍,因此需要营养丰富、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雏鸡饲料粗蛋白含量应不低于18.5%,钙磷比例、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必须合乎标准。建议选购信誉好、规模大的饲料企业生产的
雏鸡全价配合饲料,可避免原料质量不合格、配方不合理(如维生素缺乏等因素)造成营养不全面等问题。饲喂要做到定时、定量、定质,用料量应根据实际饲喂情况而掌握,并保持清洁饮水。
5.及时防疫
雏鸡抵抗力差,一旦发病则传染快控制难、死淘率高损失大。因此抓好免疫消毒工作是育雏成功的保证。首先,根据供雏种鸡的防疫情况和本地疫病的流行情况,制定适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认真操作确保免疫效果。主要接种新城疫、传支、禽流感、法氏囊、鸡痘等疫苗。其次,注意搞好舍内外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防止外人及狗、猫等动物进入育雏舍,切断病原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