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根腐病,是油菜苗期主要病害之一,分布于河南、山东、四川、浙江、湖北等地。长江以南各省发病普遍且严重。根腐病近年来发生日趋严重,一般株发病率为3%—5%,重病田达10%—20%,给油菜苗安全越冬造成严重威胁。
【油菜根腐病症状】
油菜根腐病根茎受害,在茎基部或靠近地面处出现褐色病斑,略凹陷,以后渐干缩,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淡褐色蛛丝状菌丝,病叶萎垂发黄,易脱落。根茎部缎缩,病苗折倒。成株期受害后,根茎部膨大,根上均有灰黑色凹陷斑,稍软,主根易拔断,断截上部常生有少量次生须根。严重时菜苗全株枯萎,越冬期不耐严寒,易受冻害死苗。
【病原与发生规律】
该病为多种真菌侵染引起。主要病原有Rhizoctonia sozani,称立枯丝核菌,Alternaria tenois称细链格孢,Fusarium oxysporum称尖镰孢菌,Pythium debaryanum称德氏腐霉,Sclerotium rolfsii称齐整小核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该菌寄生性虽不强,但寄主种类多,分布广泛,在其他寄主上形成的分生孢子,也是该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源,雨季利于该病扩展。尖镰孢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等随植株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夏或越冬,未腐熟的粪肥也可带菌。病菌可随雨水及灌溉水传播,从根部伤口或根尖直接侵,侵后经薄壁细胞到达维管束,在维管束中,病菌产生镰刀菌素等有毒物质,堵塞导管,致植株萎蔫枯死,德氏腐霉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或越冬,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寄主。齐整小核菌以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病株产生的绢丝状菌丝延伸接触邻近植株或菌核借水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传播蔓延,连作或土质黏重及地势低洼或高温多湿的年份或季节发病重。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避免重作。油菜直播地尽量做到不连续两年重播,避开与十字花科作物重茬。精耕细整,清沟沥水。油菜直播地选定后,要及时翻耕晒垄,整畦挖沟,施用腐熟的农家肥。对于低洼易积水的田块,应采用高畦深沟,及时降低土壤湿度,促进菜苗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