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河南小麦自南而北已陆续进入起身拔节期,麦田管理也进入了春季管理第一个关键时期。
2018-2019年的麦播期间,我省以晴好天气为主,大部分地区小麦播期适时且相对集中,全省80%以上麦田做到了适期播种,播种基础总体较好,加之冬季气温和麦田土壤墒情总体适宜,小麦苗情总体明显好于上年。
根据2019年1月中旬调查统计结果,全省一、二类苗面积比例为85.38%,三类苗率明显降低。但是,2019年1月下旬-2月上旬,特别是1月18日至2月6日20天时间内,我省气温回暖较快,平均气温达3.7°C,较常年同期偏高3°C左右,但自2月7日-2月18日,我省普降雨雪,平均气温下降到0°C以下,这种天气的变化,造成部分播种过早播量过大偏旺麦田、整地质量差和水肥不足偏弱麦田出现早春冻害。
根据小麦返青拔节期生长发育特点和今年我省小麦苗情及天气情况,当前麦田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分类管理,控旺促弱
1.旺长麦田。对于冬前亩茎数80万以上,群体较大,叶片细长的旺长麦田,在返青至起身期没有进行镇压的旺长麦田,可叶面喷施“壮丰胺”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春季分蘖过多滋生和基部节间过度伸长,肥水管理可推迟到拔节后期进行,一般应结合浇水亩追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
2.三类麦田。对群体小、生长弱的三类麦田,要以增温保墒,促苗早发快长为目标,在早春(2月下旬)末进行划锄的,当前(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时),结合浇水亩追施8~10公斤尿素和磷肥,到拔节期再亩追施5~8公斤尿素,以促根增蘖保穗数,增加每穗结实粒数。但应注意,对于这类麦田应尽量避免早浇春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土壤透气性,延缓麦苗生长。
3.二类麦田。对于二类麦田,应在小麦起身后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以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增加结实粒数。
4.一类麦田。对于一类麦田和优质强筋麦田,应重点实施氮肥后移技术,即在小麦拔节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
5.无水浇条件的丘陵旱地麦田。对于无水浇条件的丘陵旱地麦田,应抓住2月中旬雨雪(墒),当前土壤返浆的有利时机,适量追施氮肥和磷酸二铵,以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旱能力,保苗早发稳长。
6.早春受冻麦田。对于因1月下旬至2月由于气温的剧烈变化,部分播种过早播量过大偏旺麦田、整地质量差水肥不足偏弱麦田出现早春冻害的麦田,要及时采取肥水管理措施进行补救。一是抓紧时间,追施肥料。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根据受害程度,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发,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二是及时适量浇水,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平衡植株水分状况,使小分蘖尽快生长,增加有效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三是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小麦受冻后,及时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明显增加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小麦产量。
二、适时化除,防病治虫
1.尽早化学除草。对于草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一是要在小麦拔节前的冷尾暖头、日均温5℃以上(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抢晴用药,并避免在寒流来临前后3天内用药,以防发生冻药害现象。二是要均匀喷雾,不能重喷或漏喷;三是一定要在小麦拔节前进行,拔节以后除草效果不好且容易产生药害;四是严格用推荐剂量和方法用药,绿色防控病虫害。
2.防病治虫,精准用药。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和麦蜘蛛等病虫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防治锈病可用用15%粉锈宁或12.5%烯唑醇,兑水喷雾,尤其要注意锈病流行性很强,发现一点,要对全田块进行喷雾防治;防治纹枯病注意在返青-起身期用药,以粉锈宁为首选,可兼控锈病和白粉病,或者选用250g/L丙环唑乳油每亩30~40毫升,兑水喷小麦茎基部,间隔10~15天再喷一次;防治麦蜘蛛,用虫螨克或辛氰乳油等有机磷和菊酯的复配剂防治或亩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4~8克,以上病虫混合发生可采用上述对路药剂一次混合施用进行药防治,在病虫防治上尤其要抓好用量、时期、喷洒方法三个环节。
三、关注变化,防冻减灾
1.关注天气变化,预防晚霜冻害。我省早春气温回升快、起伏大,极易发生“倒春寒”危害。预防“倒春寒”冻害重在培育壮苗、防止旺长和小麦过早拔节,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寒流来临前,及时进行浇水,预防晚霜冻害发生。一旦在小麦拔节后出现0℃以下的“倒春寒”天气,要在低温发生后2~3天逐日田间剥查小麦幼穗受冻情况,对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冻死率超过10%以上的麦田要及时增施速效恢复肥,一般冻死率在10%~30%的麦田,每亩增施尿素5公斤左右,冻死率超30%的麦田施肥量增加10%,每亩增施尿素2~3公斤,上限值不超过15公斤,以争取动摇分蘖和后发生高节位分蘖成穗,挽回产量损失。
2.实时监测,绿色防控。要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与病虫害发生流行的趋势,根据品种抗性和病虫害流行特征,及早及时进行绿色防控。在春季麦田管理中,要特别注意纹枯病防治,同时及早采取措施,减少中后期茎基腐病、赤霉病的发生风险,降低病虫害对小麦品质的不利影响,确保品质达标,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