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跟上消费升级步伐,调整产品结构。随着人民消费水平提高,部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不断降低,而更加关注产品品质。这种变化在蔬菜市场直观的表现就是大路菜的市场份额在逐步减少,利润下降,而精细菜、新品种、特色蔬菜等优质蔬菜的市场需求正在增加,效益也相对较好。因此,建议菜农朋友不要墨守成规,要跟上蔬菜市场消费升级的步伐,适应蔬菜消费结构的变化,更新观念、学习新技术,尝试种植一些市场销售好、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有条件的菜农可以种植一些特色品种或生态有机的高品质蔬菜。
二是重视采后处理、加工和冷链物流,提高产品附加值。农产品采后处理包括挑选、修整、清洗、打蜡、分级、包装、预冷等环节。我国蔬菜采后处理起步比较晚,处理比例低,加工水平差,很多产品还是统货销售,不但损失大,而且收益差。除一些大城市外,大部分地区仍采用原菜直接销售的方式,导致蔬菜腐烂损耗率高达25%~30%,而国外发达国家只有3%~5%。比如批发市场上的鲜蒜有的卖1.2元/公斤,而有的能卖到2元/公斤,差距就在于好的大蒜经过了精细的加工和包装。
三是重视品牌的作用。由于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等不同,品牌建设的路径要有所区别。对于规模种植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应该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品牌价值和议价能力,再通过品牌影响力、合作等形式进行品牌营销。对于小规模种植的农户,没必要非得自己建立品牌,因为品牌需要长期推广和维护。建议一是可以使用地方政府的公用品牌提高产品价值;二是可以通过口碑来打造自己的品牌,建立稳定的用户群,提高产品价值;三是菜农可以与农产品经营大户联系,建立互信的合作关系,提供满足批发商要求的农产品;四是通过打造或借力地域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
五是重视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目前,全国蔬菜供应链体系已逐步形成,局部地区的菜价会或多或少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因此,菜农必须要主动搜集、分析市场信息,可以通过公益性菜价平台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团队采集的菜价信息。同时,还可以根据看种子、肥料等投入品的销售情况判断后市走向,尽可能避免种植销量过热的蔬菜。 陈明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