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蔓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菌,主要危害茎蔓、叶片、果实等,以茎蔓受害最重,是西瓜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西瓜种植区均有发生。
近年来,多数地方西瓜采用嫁接方法,通过嫁接大大减少了枯萎病的发生,蔓枯病成了影响西瓜生产的主要病害。特别是在棚内种植西瓜时,瓜农多采用沟栽,浇 水后排水困难,土壤湿度大,给西瓜蔓枯病的发生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几年西瓜蔓枯病发病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一般发病率为15%~30%,个别地区高达 70%~80%,极大地影响了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西瓜蔓枯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叶部受害,多从子叶开始发病,最初呈现褐色水渍状小斑,逐渐发展成直径1~2cm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病斑上有轮纹,中心颜色较淡,边缘为深褐色且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其上生有许多小黑点。
茎蔓受害,多先从幼苗茎部开始,初现水渍状小斑,后迅速向上、下发展,并可环绕幼茎,引起幼苗枯萎死亡。成株发病多见于茎部分枝处或节部。开始在节部附 近出现水渍状病斑,病斑长圆形或短条状,稍凹陷,并分泌出琥珀色黏胶质物,干燥后为红褐色分泌出黄白色胶汁,病斑扩大后围绕全茎,随后病部干 缩,病部以上部分枯萎。
果实受害,最初呈油渍状小斑点,后变暗褐色圆形病斑,表面干裂,内部木栓化,常呈星裂状,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粒点,最后导致整个果实腐烂。
据多年观察发现,此病发生危害程度与温度、湿度和栽培管理技术关系密切。在10℃~34℃范围内,病原菌的潜伏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空气相对湿度超过 80%以上易发病。连作、地势低洼、雨后积水、缺肥或生长较弱,发病重,病情发展快;温室和大棚栽培,过湿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易发病。多雨的年份 发病快,蔓延迅速,发病后7~10天可以毁园,造成惨重损失。
防治办法:种子处理,提前预防。由于西瓜蔓枯病一旦发病很难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因此,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对蔓枯病有较好地防治效果。具体操作办法:播种前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种1~2小时,可以有效控制幼苗发病。
农业防治:种植西瓜的地块最好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施足底肥,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尤以饼肥为主,氮磷钾配合使用,勿偏施氮肥,平衡配方施 肥,增强植株长势;选择排灌良好的地块种植,遇雨后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彻底清理瓜园病残体及其地边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源。在种植方式上选择 沟栽或者高垄种植,若盐渍化比较重的地块可采用沟垄种植,即开宽80cm,深20cm的沟,在沟底部作宽50cm,高10cm的小垄,浇水时水即能从苗茎 部流过,降低其周围的盐含量,又能在浇水后避免苗茎部周围积水。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明显地降低发病率。另外,在瓜蔓下铺草可有效减少病菌的传染机会,同 时也降低了温室湿度,从而减少或防止病害发生。
化学防治:可用40%氟硅唑乳油3000~5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7~10天一次,连喷2~3次;对发病较重的植株,先用刀刮去腐烂组织,再用70%甲基托布 津50倍液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或用40%氟硅唑乳油100倍液,用毛笔蘸药涂抹茎部病斑,可较好地控制西瓜蔓枯病的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