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节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方城县券桥镇深入学习贯彻《高举伟大旗帜牢记领袖嘱托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而努力奋斗》的大会报告,并结合券桥镇工作实际进行解读学习。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确定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振奋人心。方城县券桥镇紧握历史接力棒,接续奋斗,锐意进取,吹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冲锋号。
推进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券桥镇坚持产业为先,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推进主体经营、规模经营、一二三产融合经营,扎实做好农业特色产业延链、强链、补链文章,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新招引的南阳市本草艾开发有限公司对辖区内种植的艾草进行深加工,带动18个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新招引的南阳兆民食品有限公司对辖区内种植的小辣椒、蘑菇进行深加工,带动15个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在辖区内马庄、三间房、闻老庄、冯洼、券桥、埠口等村陆续成立的羊肚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基地+农户”的方式为当地736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其中脱贫人口273人;招引的券桥镇农业特色产业园项目,建有蔬菜大棚9座,以反季节蔬菜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带动周边群众特别是37户脱贫户稳定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确保脱贫户稳定脱贫不返贫,有效改善了村级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增强了产业基地带富奔小康的能力。
推进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必须破解人才短板。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与乡村振兴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更是基层实践的迫切期望。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振兴靠人才、想留人才必须要留得住他们的乡愁。为充分发挥回归创业人才这个“关键少数”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券桥镇围绕中央、省、市、县会议精神,充分挖掘回归创业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给回归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带动经济发展搭建作用发挥平台,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券桥镇有39名创办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回创人才通过金融产业带动、安置脱贫户劳动力等方式使800余户脱贫户1000余名脱贫人口每年增收达到10000元以上,实现了稳定脱贫不返贫,逐步走上小康路。
推进文化振兴。券桥镇积极传承地域文化,讲好券桥故事,留住券桥乡愁,促进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挖掘传统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文化振兴。对源于明末的唢呐艺术进行挖掘,探究唢呐艺术能够在券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独特的风格绵延数百年,经久不衰,响彻方圆几百里的原因,积极传承并发扬光大,并由镇文化服务中心牵头,成立了二十多支唢呐队,在重大喜庆节日期间演出了《百鸟朝凤》、《抬花轿》、《朝阳沟》、《李双双》、《十八板》等节目,刘旭唢呐班、王全胜唢呐班代表方城县参加了南阳市第二届唢呐状元擂台赛均获得了金奖,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而且对唢呐艺术也是一种积极很好的传承。
修村史编村志,传承村庄文化留住乡愁。券桥镇十三届人大主席团成员、沈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春生带领村“两委”在县、镇和广大群众支持下,修建了沈营村村史馆,不仅成为乡村文化的博物馆、展览馆,更成为一种文化体验,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内涵、新动力。券桥村几名人大代表在县、镇相关部门支持下,以“编史留根”为主线,组织人员编写券桥村志,不仅对券桥街的由来、券桥唢呐的前世今生、券桥小学的来历、券桥农具的变化、券桥房屋的变迁、券桥周边的方言等进行了挖掘,而且以大量史料以小见大、以一斑窥全豹,反映了中国农耕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切实发挥了资政育人、保存史料、提供借鉴的重要功能,为“三农”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对沈营村中共南阳特别委员会(特委会)纪念地、土山村崔庄中原军区方城会议遗址等进行挖掘宣传,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探访,追忆革命前辈革命足迹,重温入党誓词,传承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步进入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基因。
推进生态振兴。推进生态振兴是焕发乡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破败不堪的自然环境是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只有修复绿水青山,才有基础发挥生态溢出和资源再生功能,保护健康,吸引投资、转化财富,最终变成金山银山。券桥镇党委、政府立足本职,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助推“河长制”、“林长制”、“路长制”、“厕所革命”等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落实到位,确保全镇河更清、林更绿、路更净、景更美。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推进组织振兴。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便会蹄疾步稳。
抓牢“第一书记”,培育乡村振兴“领头羊”。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第一书记入驻农村,扎根基层,负责基层党组织工作,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心骨、带头人。驻村第一书记是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组织者,是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书记勇于扛起责任、提起“精气神”,着力发挥“领头羊”的关键作用。完善第一书记政绩档案,持续实施驻村工作项目化管理。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提升学史奋进感染力。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发红色基因“动力源”,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推进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发展凝聚力。通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为抓手,从严教育管理党员。开展“党课开讲啦”、“领导干部讲党课”等活动。充分发挥镇党校、远程教育等宣传载体,精心组织村“两委”干部履职能力培训、农村党员实用技能培训、农村党务干部培训等专题培训班,以强化理论武装凝聚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组织振兴共识,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党员转变思路,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振兴战斗力。积极稳妥推进村“两委”换届工作,严格“九不能”、“九不宜”,坚持“四项承诺”,实现了顺利开局、平稳起步、有序推进、圆满落幕,选出了“四好”“四强”“四优四带”村级党组织。对村支书实行“选、育、管、用、调”全链条、全过程县级备案管理,组织参加全县培训班。推行党建“逐村观摩、整乡推进”和支部书记“大比武”活动。
实施“党建+产业”,抓住乡村经济发展主线。乡村的组织振兴必须牢牢抓住产业和经济这条主线。只有产业发展了,乡村才能繁荣兴盛,才能聚集人气,形成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领带头作用,积极探索“党建+产业”融合模式,抓住产业兴旺的“牛鼻子”,挖掘乡村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将产业发展基础打牢,把乡村产业搞活,让广大农民通过产业兴旺致富,收获乡村振兴的发展红利。
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干出来的辉煌。方城县券桥镇将以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锚定“两个确保”不动摇不懈怠,蹄疾步稳、久久为功,为河南发展新的历史性跨越贡献券桥力量,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的时代答卷!(赵振国)
(河南科技报社新三农新闻客户端南阳新闻热线:13333650257;邮箱hnkjbs6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