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诗词里的安静

科教
阅读量: 1,255
1,255
科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给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扎实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与经典诵读进课堂指明了方向。让孩子们触摸书香,让经典文化浸润孩子们的童年是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这是我从教近30年来的切身体会。
又重新迎来一个新的一年级,学生才11人。而作为留守儿童的他们,身上凸显的问题特多,用乡下的俗话说就是野性大。尤其是课间的追逐打闹,头几周让我这个“资深老班”头疼不已。引人注目的余曈多动症的表现在他身上“完美体现”:课堂上注意力不足一分钟、开小差、小动作、恶作剧……不一而足;开朗、乐观、好学是他的优点。与他的母亲多次微信、电话沟通,探询原因与商讨策略,但成效不大。
一次周会课上,讲起了传统节日——中秋,即兴给孩子们背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有这个余曈听得津津有味,其余的孩子不知云里雾里。正准备给孩子们讲讲月亮的别称时,余曈连招呼也没打,从座位上冲上讲台对我说:“老师,我会背王建的诗——十五夜望月”。未等我反应过来,他已迫不及待的脱口而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圆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字正腔圆!声音一落,我就带头鼓起掌来,其他孩子也跟着拍起手,那掌声持久而热烈。
我随即问他怎么会背这首诗,他说看了《唐诗三百首》记下来的。他又背出了王昌龄的《出塞》《凉州词》、李白的《望天门山》,意犹未尽。他才上一年级呀!班里其他的孩子背诵《咏鹅》都费劲,这是一个契机!灵光一现,我立马给孩子们讲了中央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给他们讲了雷海为、王恒屹、邓雅文等参赛选手的事迹,要求班里每个孩子每天读背一首古诗,向余曈学习。
余曈的表情亮了。
趁热打铁,我对他说:“你可要努力了,当心伙伴们超过你了。”随后的课堂上,他渐渐也能长时间安静稳坐了;课间里,他也大多在图书角里翻看《唐诗三百首》。
在河南诗词大赛公众号上看到的有比赛的消息,我第一时间与他的母亲微信联系,和他一起用手机参加了信阳市的报名(他在小学组,我在社工组),约定好努力加油进入决赛。从元月份开始,线上海选、初赛、复赛到进入9月份决赛而止步。这期间,他一直安静地沉浸在诗词里,他的诗词储备量也达到了一定水准,会背诵320首诗词了,但决赛未能晋级。海报上说500名晋级选手300名满分,最低分98分。这样的成绩让我们唏嘘不已,也看到了差距,更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诵读诗词的这大半年里,用他母亲的话说:余曈像变了个人似的,安静多了,文静多了,斯文多了。或许这就是经典诗词带给他的改变。
现在他已转入了乡中心校读三年级了,希望在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诗词会陪伴他一生。
让孩子们多读古诗词,多背诵优秀传统名篇名作,会让孩子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成长——成人——成才之路更稳妥更有效。
传统文化驻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我一直在路上,希望我们都一直在路上。(罗山县定远乡彭楼小学 黄宝剑)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