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大路货”没效益?紧盯市场赚俏钱

种植
阅读量: 2
2
种植

informat_1510888285774

春来人勤焕新颜。

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管理局(以下简称红兴隆)五九七农场职工杨贵明一大早便驱车前往局里,与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研究众筹“一品寒疆”品牌富硒果和黑米酒的筹备事宜。“现在种植‘大路货’没市场、没效益,咱农户也得转变自个儿的想法了,抓住市场赚俏钱。”杨贵明意味深长地说。

拥有720万亩耕地的红兴隆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面对粮食市场行情下滑,他们坚持问题导向,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职工增收势头不逆转、社会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调优品质、结构,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产业项目。今年春耕备耕中的红兴隆,除了买种子、购化肥、备农药、修机械,还冒出了许多新鲜事儿。

种植在故事里——

抢占市场妙趣多

时下,一则《雁起东沟里》微信故事疯传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佳木斯市和鹤岗市等地区,一天的阅读量超过5万次。原来,这是朝鲜族聚居区友谊农场第十管理区职工刘长发请人整理出的民间传说,为自己养殖的3000多只鸿雁和180亩有机大米做形象宣传。也正是这个故事,引来市里几家大酒店到场进货,有机大米销售一空,鸿雁以每只350元的价格销售300只。

现在正值备耕大忙季节,刘长发不忙着采购农用物资,而是忙着做喷绘广告,准备地里一化冻就用广告作路引,开办“东沟里”有机绿色食品店和“绿色农庄”农家乐。

红兴隆过去一直依赖国家粮食保护收购政策,种植的基本都是国储和临储粮。在粮食市场下滑的情况下,全局发展特色稻面积35万亩、特色豆类70万亩,绿色、有机食品监测面积590万亩,推广“鸭稻”“蟹稻”“鹅玉”三种生态种养模式超10万亩。

大面积规模化调整后,大量上市的优质农产品能否有市场、有效益呢?

“讲好故事,做名优产品”成为大农业发展新时尚。江川农场的“好米来自北大荒,江川稻米第一香”的故事,激发了“广粮”米业集团的活力。他们以公司为核心成立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带领职工种植了6万亩有机水稻,使2万吨有机稻米南下广州并转运到香港。八五二农场“昔日打鱼湾、今日米粮川”的故事,让消费者了解到农场优越的生态环境,“沃野山庄”农业种植合作社借助故事影响,生产小米、玉米、红小豆、小粒黄豆等原粮产品直销南方,身价比当地市场上的其他产品高出两倍。

农场讲故事,职工也讲故事。宝山农场“春露”农民种植合作社的职工们编撰了“宝山一家亲”故事,传递了“一家种菜百家吃”的理念,利用闲置的水稻育秧大棚种植了500栋黄金钩豆角和300栋山东大葱,面积超过2000亩,增收超300万元。

今年,挖掘整理农产品形象故事成为红兴隆备耕时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兴农场职工整理出的《七里嘎山——七仙女沐浴的仙境》,成为大榛子、林下参、红松果的形象代言;红旗岭农场职工整理出的《牙克河——郝哲人的母亲河》,成为山涧水生产优质有机米的形象代言;曙光农场职工整理出的《倭肯河——中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摇篮》,将成为种子繁育基地形象代言……他们用故事把优质农产品形象树立在市场上。

加工在品牌上——

异彩纷呈特色多

“我种30亩”“给我整上70亩”“我直接种105亩”……近日,八五二农场第三管理区黎明特色玉米种植合作社召开了“一撮毛”速冻黏玉米种植面积认证会,共签订3000多亩种植合同。

“我们加工的‘一撮毛’速冻黏玉米,不仅销售到广东、深圳、福建沿海一带,两穗一袋精包装高端产品还打进广州6个大超市,供不应求。一亩地出3000棒不成问题,按照0.5元一棒出售,效益超千元是有保证的。”现场签订合同的负责人介绍说。

如何保持农业增收势头?红兴隆给出的答案是:发展产业项目,捻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

他们在产业项目发展上出台了“三不限三优先”政策,即不限制产业项目、不限制投资规模、不限制组织形式,优先使用场地、优先办理手续、优先协调资金,同时还对商标注册和品牌培育给予免费指导服务。

二九一农场吸引投资2亿元,发展集粮食种植、白酒加工等于一体的复合型酒业,建成150万公斤储存量的“白酒银行”,注册了“二九一”牌商标。品牌加快了链条的生成,带动4500亩有机原料生产基地亩年增收超过350元。

“雁窝岛”“五星湖”“水上漂”“一品寒疆”等近70个品牌形成矩阵,正推动红兴隆生成稻米加工、玉米深加工、酒业制造等全产业链条。

优势项目群落的生成,带动备耕工作发生了新变化,签订订单实现产业对接成为重要农事活动。曙光农场引资建成的东北三省最大肉驴生产基地,与职工签订了2万亩玉米饲料种植合同。

开发在生态中——

流金淌银魅力多

前不久,友谊农场第六管理区的12名职工到韩国打了一个月的短工,目的是学习泡菜制作技术,为5月即将开始的旅游项目做准备。

“旅游让咱们又多了增收路子,去年我的农家乐纯收入超过10万元。今年我让出国打工的儿子儿媳回来,扩大农家乐规模。”职工朴谨昌说。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红兴隆借助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优势,创新“公园”经营理念,走“农文游”发展之路,建成了全国唯一全开放、全景致的以现代化大农业为背景的“中国农业公园”。去年,全局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职工开发旅游项目的热潮,让备耕有了抓手。

双鸭山市女职工郭晶所在的“翠博园”果蔬基地景区内,正在筹备开发盆栽葡萄项目。她说:“今年,我要让游客不光能在景区内能吃到可口的葡萄,还要让他们花钱把树带回去。我们培育的这种盆栽葡萄,既可观赏,又可品尝。我算了一下,一盆平均卖120元,这一棚就可增收1500元。”

全国劳动模范五九七农场职工胡国静也为旅游工作做着准备,在采摘园内开设有机蔬菜和猴头菇采摘项目,并创新开发出用鲜果制醋做成的“醋泡生鱼”,打造集采摘与餐饮于一体的游乐园。

现在旅游区职工备耕项目繁多,鲜奶吧、葡萄酒酒庄、大地锅等近20个项目将于5月亮相景区。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