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小麦苗情生长特点
当前河南省小麦生长正处于起身-拔节期,是生产管理最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随气温升高,小麦发育加快,对肥水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小麦植株对水肥等营养条件极为敏感,是决定成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段。因此,加强该阶段麦田管理,对搭好丰产架子、实现小麦丰产稳产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今年我省小麦苗情,具有以下特点:
1. 全省播期推迟,前期苗情偏弱。受去年秋播期间连续阴雨天气的影响,我省大部分麦田播期较常年偏晚5~10天。虽然全省麦播时土壤墒情充足,出苗较好,但由于播期推迟,冬前积温不足,导致全省小麦冬前苗情总体偏差。据河南省农业厅统计,全省越冬前一、二类苗合计仅占69.8%,较常年减少16.8%;而三类苗占30.1%,较上年有明显增加,其亩群体、单株分蘖、次生根条数和主茎叶龄均较常年减少。
2. 气候条件整体适宜,苗情转化较好。由于播种阶段土壤墒情充足,小麦播种出苗良好。入冬以后又连续几场大范围降雨雪,为苗期(冬前及越冬阶段)小麦生长发育提供了较好的土壤墒情;同时天气条件总体有利(2017年12月15日-2018年3月7日,全省平均气温2.6℃、降水量64.1mm、日照374.7小时,分别较常年同期偏高0.3℃、22.1mm和0.2小时),加之各地普遍实施了以促为主的冬前麦田管理措施,全省小麦苗情转化升级较快。据省农业厅3月8日统计,全省一、二类苗合计84.1%,较冬前增长14.3%,已接近常年同期较好水平;三类苗由冬前的30.1%降至15.8%;全省小麦亩群体、单株分蘖、次生根条数和主茎叶龄平均较冬前分别增长17.5万、1.1个、2.7条和1.6片叶,且无明显的冻害等发生。3月3-5日、3月15-19日期间全省普降小到中雨,麦田土壤墒情总体适宜,进一步促进了苗情的转化升级。
3. 当前全省苗情状况。根据3月26日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的多点调查,当前小麦亩群体平均88.6万,株高43.9cm,主茎8—10片叶,单株分蘖(含主茎)平均2.4个,单株次生根平均14.8条(12—20条),幼穗发育处于小花、护颖分化至雌蕊柱头伸长期。可见,目前全省小麦转化升级较好,加上当前土壤墒情较好、病虫害发生较轻,为小麦群体构建和中后期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当前小麦生产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因晚播各地均存在一定面积的弱苗田块,其群体小或个体弱,若管理不好将会影响最终成穗数和产量。根据河南省小麦体系试验站调查数据,这类弱苗目前亩群体在50—75万之间,单株大分蘖(含主茎)仅1.8个,次生根8—12条;部分田块亩群体仅35-40万。二是部分麦田杂草未及时防除,或打药晚甚至产生药害;三是目前尚有一些麦田未追肥灌水,甚至出现了脱肥现象。
二、河南麦田管理建议
根据目前小麦生长状况和春季气候特点,应重点做好以下麦田管理措施:
1. 因地因苗制宜,加强水肥管理
目前大部分麦田小麦开始两极分化,是决定成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节点。因此,无论壮苗或弱苗,尚未追肥的麦田,均应及时追肥,可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0~15公斤;旱地麦田可趁墒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
2.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预防春旱及晚霜冻等灾害发生。春旱和晚霜冻是我省小麦主要灾害,对小麦产量有较大影响。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麦田土壤墒情,在寒潮来临前要及时浇水,预防晚霜冻危害。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浇水、追肥等补救措施,促其尽快恢复生长,将冻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豫南稻茬麦区要注意疏沟排水,预防渍害发生。
3. 加强监测预报,及时防治病虫害。重点作好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选准对路农药,及时进行统防统治,严防重大病虫扩散蔓延。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可结合叶面喷肥和“一喷三防”进行。(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