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病虫基数、品种抗性、栽培和气象条件及有关信息分析,2018年我省夏玉米主要病虫害将中等偏重发生,具体预测结果如下。
一、发生趋势预报
1.玉米虫害
玉米螟:全省二代玉米螟中等发生,三代玉米螟偏重发生;粘虫:部分地区中等偏重发生;棉铃虫:大部地区中等偏重发生;蓟马:大部地区中等发生,豫北、豫东部分地块偏重发生;二点委夜蛾:大部地区中等发生,秸秆还田不灭茬地块偏重发生;蚜虫:中等发生,豫北部分地区偏重发生;耕葵粉蚧、蜗牛等害虫在局部地区发生较重。
2.玉米病害
弯孢叶斑病、小斑病:全省中等发生;褐斑病:大部地区中等发生,豫北部分地区偏重发生;南方锈病:豫南、豫东偏重发生,其他地区中等发生;茎腐病:豫南、豫东地区偏重发生,其他地区中等发生;瘤黑粉病:全省中等发生,部分感病品种偏重发生;粗缩病、顶腐病、穗腐病等病害在部分地区会造成一定为害。
二、预测主要依据
1.主要害虫越冬基数及近期蛾量偏高
粘虫:据近期各地高空测报灯监测,粘虫在豫东、豫中南地区灯下累计诱蛾较高,其中永城市5月31日单日诱蛾1036头,长葛市6月3日单日诱蛾1329头。玉米螟:据各地2017年冬前基数调查,平均百秆活虫数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密度。棉铃虫:冬前各地调查棉铃虫虫源基数,黄淮、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普遍见虫,而且部分地区基数较高。二点委夜蛾:据我省各地监测,豫北、豫东地区诱蛾量较大,明显多于往年。主要病害:由于玉米病害连年普遍发生,秸秆还田普遍实施,有利于叶斑病、茎腐病、瘤黑粉病、穗腐病等病害菌源的积累。
2. 栽培措施和品种抗性对病虫害发生总体有利
我省各地玉米连年种植,且多为大面积连作,各地普遍采取密植、免耕、秸秆还田等措施,有利于玉米病虫源积累和发生为害。生产上主栽品种对褐斑病、南方锈病、穗腐病等病害抗性普遍较差。
3. 气象条件对病菌、害虫越冬及发生有利
据气象部门监测分析,2017年冬季气温正常或偏高,对粘虫、玉米螟等害虫越冬、种群繁衍有利。2018年春季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正常或略偏少,有利于一代棉铃虫在小麦等作物田发生,对玉米螟和粘虫无明显不利影响。
三、防治对策
1.重点防控对象
今年我省玉米病虫害重点防控对象是玉米螟、棉铃虫、二代黏虫、二点委夜蛾、蓟马、茎腐病、南方锈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小斑病、粗缩病等。
2. 防治原则及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选用抗耐病虫品种,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针对重点病虫害,突出全程绿色防控,实施秸秆粉碎还田、种子处理、灯诱性诱、赤眼蜂释放和高效低毒药剂施用等防控技术,有效控制病虫为害,保障玉米安全生产。
3.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1)玉米螟: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或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与甲维盐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
(2)地下害虫及蓟马、灰飞虱、黏虫、甜菜夜蛾等苗期害虫:地下害虫及蓟马、灰飞虱等可以利用利用噻虫嗪、溴氰虫酰胺等杀虫剂进行种子处理;黏虫、甜菜夜蛾等食叶害虫在3龄前可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3)茎腐病等根部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利用咯菌腈·精甲霜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
(4)玉米叶斑类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在玉米心叶末期,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褐斑病重发区在玉米8至10叶期用药防治。杀菌剂与芸苔素内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
(5)二点委夜蛾: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药剂防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可采用喷雾、毒饵诱杀和撒毒土等方式。(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植保岗位专家 李洪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