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防桃树流胶病

种植
阅读量: 1
1
种植

informat_1511854978044

流胶病是核果类果树普遍发生的枝干病害,发病成因包括非浸染性和浸染性两种。前者在各桃产区均有发生,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病害;后者为真菌浸染所致,此病轻者树势衰弱,重者枝干枯死。桃树流胶病一般多在主枝、主干上发生,开始时病部皮层膨肿隆起,随后陆续分泌出褐色透明的树胶。流胶严重的枝干开裂、布满胶质块直至干枯坏死,树势衰弱。当年生新梢发生流胶病,则以皮孔为中心,出现大小不等的病斑,亦有流胶现象。

桃树非浸染性流胶病

桃树非浸染性流胶病在气温15℃以上开始发生,25℃左右雨后湿度大时有可能爆发,气温低于15℃时很少发生。由机械伤、虫伤、日灼等引起的流胶,开始为白色透明胶状,后颜色逐渐变成褐红色,遇适温高湿时胶状物呈喷发状堆积在伤口表面,主要发生部位为机械伤、虫伤和人为损伤处等。被害桃树树势衰弱,叶片变小变黄,病部容易被腐生菌感染,使木质腐烂。在土壤黏重、土壤瘠薄、土壤酸碱过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的桃园容易出现流胶病。

桃树非浸染性流胶病主要是由于霜害、冻害、病虫害、雹害、水分过多或不足、施肥不当、修剪过重、结果过多、土质黏重或土壤酸度过高等原因引起。栽培管理正常、树势健壮、病虫害少的桃园,流胶病发生轻。树龄大的桃树发病重,幼龄树发病轻。果实流胶与虫害有关,盲椿象危害是果实流胶的主要原因。

防治非浸染性流胶病首先应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注意果园排水,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合理修剪,减少树干伤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桃蚜、桃瘤蚜大量孵化时,喷施50%辛硫磷乳剂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12次;在桃蚜、桃瘤蚜孵化后,及时喷施50%抗蚜威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20%杀灭菊酯3000倍液防治。4~5月是桃树病虫害多发期,果农应及时防治天牛、吉丁虫等害虫,防止它们侵害根茎、主干、枝梢等部位而引起流胶病;及时防治桃蛀螟幼虫、卷叶蛾幼虫、梨小食心虫、盲椿象等,防止它们危害果实而引起流胶病。

每年冬春季节要进行两次枝干涂白,以防冻害和日灼。第一次涂白于桃树落叶后进行,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新鲜牛粪+新鲜石灰涂刷主干;第二次在早春,将病部刮除,先涂5波美度石硫合剂,再涂煤焦油保护。

桃树浸染性流胶病

浸染性流胶病是由子襄菌亚门的一种真菌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根颈、主干、枝杈等部位。在一年生嫩枝上发病时,最初以皮孔层为中心产生小突起,后形成直径14毫米的瘤状突起物,当年不流胶,到翌年5月上旬,瘤皮开裂,溢出树脂,初为无色半透明稀薄而有黏性的软胶,不久转为茶褐色,质地变硬为结晶状,吸水后膨胀成为胶体。枝条表面粗糙变黑,并以瘤状突起物为中心逐渐下陷,形成直径410毫米的圆形病斑,其上散生小黑点。多年生枝干受害后呈现12厘米的水泡状隆起,病菌在枝干表皮内危害,最深可达木质部,受害处变褐、坏死。病菌可潜伏于被害枝条皮层组织及木质部内,在死皮层中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为浸染源。桃树浸染性流胶病一年中有两次发生高峰,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中旬,入冬后流胶停止。

防治浸染性流胶病应在新梢生长旺盛期(皮孔形成时)进行,以喷药保护效果最佳。萌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每10天喷一次,连喷3次。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初期喷施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5000倍液,每7天喷一次,连喷23次。也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施,每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在桃树生长旺盛期(56月),用25%施保克乳油5008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每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效果更好。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