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基地提升品质培育品牌
6月6日,在忻州市忻府区董村镇刘家山村的有机谷子基地,村民刘国英正在锄草,大约一拃高的小苗迎风摇曳。刘国英告诉记者:“这块地是5月24日种的,谷子主打有机牌,采用的是穴播技术。”刘家山村全村种着400多亩谷子,现在正是锄草时节,谷子地里随处可见农民的身影。
忻州市是我省最大的杂粮产地,也是我省今年确定的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之一。一年来,他们紧紧围绕小杂粮这一资源优势,出台了《关于抓好杂粮产业振兴工程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杂粮产业振兴工程”,打造以“一薯、三麦、四米、五豆”为特色的小杂粮产业。为了实现杂粮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他们还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国杂粮之都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总体实施方案》《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园区建设总体策划方案》等,努力将产业融合园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杂粮市场交易中心、杂粮科技创新推广中心、杂粮产品文化展示中心和杂粮产品质检中心。去年,忻州市杂粮种植面积达到了342.6万亩,总产达到68万吨。其中渗水地膜机械化穴播谷子技术,使项目区38万亩谷子平均亩产达到375公斤左右,高产地块可达500公斤以上,平均亩增产100公斤左右,亩增收250元以上,带动5.8万余贫困户增收脱贫。
一年来,我省积极构建现代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推进杂粮、干鲜果、草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培育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专用玉米等8种特色优势产业。今年确定创建的首批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20个现代产业园涉及运城苹果、忻州杂粮、朔州雁门关草食畜、吕梁核桃、晋西北沙棘、长治太行有机小米等。目前,杂粮基地建设、杂粮主要品种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已具雏形。沁县、汾阳、广灵、神池、偏关等地的谷子基地,平鲁、左云、寿阳、和顺等地的荞麦基地,右玉、山阴、宁武等地的燕麦基地,岢岚、五寨等地的红芸豆基地,怀仁、大同等地的绿豆基地,左云、岚县、娄烦、五寨等地的马铃薯基地,忻府、定襄、原平、五寨等地的专用玉米(甜糯)基地,清徐、汾阳等地的酿造高粱基地等逐渐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杂粮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超过150家,年加工量为全省杂粮总产的1/5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约为350亿元。沁县沁州黄小米、广灵东方亮小米,汾阳杏花村汾酒、竹叶青酒,太谷明泉宝老陈醋、清徐水塔老陈醋、清徐东湖老陈醋、清徐紫林老陈醋、太原益源庆老陈醋等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岢岚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红芸豆出口示范基地,年均出口红芸豆达1万吨以上。
为了进一步提升杂粮品质,我省致力于杂粮科技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目前谷子免间苗渗水地膜技术涵盖了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不仅实现了良种配良法,还实现了与农机农艺的有效结合,铺膜播种一次完成,效率大幅提高。晋谷21号因米质优良获得全国农博会金奖、银奖。小米深加工方面产业优势明显,以沁州黄小米为主要原料的谷之爱营养小米粉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小米加工的空白,获得了国家两项专利,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