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种稻养鸭记

经济
阅读量: 3
3
经济

informat_1511858692956

“田田秧苗翻绿浪,点点鹭鸶飞雪花。但闻嘎嘎不见影,农夫唤食现稚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大石队稻鸭共作基地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吸引了赶来观摩学习的人群,这是生物所熊国如博士在大石队挂职副队长一年交出来的一份 “靓丽答卷”,不仅实现了创收,而且还闯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

熊国如挂职所在的大石队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下属的32个连队之一,该队职工群众大都外出打工,土地闲置。熊博士刚报到,就深入地里调研,他发现,该队水源充足,农户稻田相对集中,非常适合开展稻鸭共作项目。

为了推动项目实施,他带领队班子和农户代表专程赴广东等地考察,实地调研稻鸭共作生产模式,同时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在他看来只有让农户得到实惠,又不让队里吃亏,以所带队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推开。经过认真细致考察调研,他们最终定下来由“农户出资,队里负责种养,生物所负责销售”三方合作模式。

据熊国如介绍,稻鸭共作就是采用稻鸭合作的耕种方法来种稻。把鸭子放入稻田,利用鸭子具有旺盛的杂食性的特点,可以让鸭子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同时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杂草就不容易生长出来;而鸭子的粪便排泄在田里,又是良好的肥料;鸭子在田里走来走去,会刺激植株往下扎根,让香稻长得比较强壮。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香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节本增效的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

熊国如说,不是什么鸭子都可以共作,一定要选用具有体型小、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生活能力强、田间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嗜食野生生物等特点的鸭子品种,因为体型较大的鸭品种,容易压倒秧苗、行动迟钝、抗病力不强,在稻田中觅食性和适应性差,较难适应稻田环境。同时,对每亩地放养的鸭子数量也是有要求的,放养只数过多,对水稻秧苗会造成较大的损害;过少,则达不到最佳的除草除虫效果。

熊国如又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引入地下泉水对稻田进行浇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泉香稻鸭”。此外,稻田生物的多样性,也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得到了循环发展,既可保持土壤肥力的持续性又能提高稻田生态效益。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