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调研发现,在黄淮海麦区种植的冬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达到冬前壮苗的标准是主茎叶龄为6叶至6叶1心,需要播种到冬前日平均气温0℃停止生长时的积温为600-650℃;在江苏和安徽的江淮地区,种植春性品种,达到冬前壮苗的标准是主茎叶龄为5叶至5叶1心,需要播种到冬前日平均气温0℃停止生长时的积温为500-570℃。如果播种期偏早,冬前积温超过上述指标,小麦就会旺长,冬季或春季容易遭受冻害。
于振文教授举了两个例子证明,通过对山东省龙口市、济宁市两地常年气候变化及小麦适宜播期的数据分析证实,随着年份的推移,小麦越冬前的气候明显变暖,适宜播期呈逐年推移的趋势。龙口市在1957年-1985年,小麦的适宜播期应该是9月24日-10月2日;1986年-1995年,适宜播期应是9月28日-10月6日;1996年-2005年适宜播期是10月1日-10日。济宁市自过去的适宜播期10月1日到冬前日平均气温达到0℃小麦停止生长时的积温,1967年-1976年为676.9℃,1977年-1986年为716.8℃,1987年-1996年为745.4℃,1997年-2005年为764.6℃。
小麦适当推迟播期,为玉米适当晚收增产创造条件。于振文教授说,玉米晚收三五天,每亩增收三五十。例如在山东省,夏玉米改套种为直播晚收是一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因为麦套玉米5月中下旬播种,籽粒形成期正好在7月中旬或8月初,恰逢高温多雨寡照,不利于籽粒形成和发育,易早衰死亡,难以高产。若将麦套玉米改为夏直播,在6月初播种,籽粒形成期正好在八九月份,秋高气爽,利于籽粒形成和灌浆,容易获得高产。另外,现在黄淮海多数地区的夏玉米收获期偏早,因为玉米授粉后30天,籽粒顶部的胚乳组织开始硬化,并与下部乳汁部分形成一横向界面层即乳线。随着种子成熟,乳线下移,至乳线消失时,粒重达到最大值。乳线消失时比乳线在籽粒的1/2处收获,每晚收10天,增产9.69%,高产田平均每天每亩增产7.23公斤籽粒。山东省适宜收获的时间是9月25日-10月1日。随着玉米收获和小麦播种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夏玉米直播晚收创高产,小麦适当晚播培育壮苗防冻害,两者兼顾是完全可行的。
那么播期推迟几天合适呢?于振文教授说,应该通过播期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来确定。理论分析认为,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由过去认定的适宜播期推迟3-5天。如山东省的鲁东、鲁中、鲁北的小麦适宜播期宜由过去提出的9月25日至10月5日,改为10月1日至10月10日,其中最佳播期为10月3日至8日;鲁西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至10月12日,其中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10日;鲁南、鲁西南由过去提出的10月1日至10日,改为10月5日至15日,其中最佳播期为10月7日至12日。于振文教授强调,对于无水浇条件的旱地小麦,如果在以往的播期内降雨,从生产的观点来看,还是应该抢墒播种,不然会失去适宜的墒情,就无法播种了,但是应该适当降低播种量,选用抗冻性强的冬性品种,避免形成大群体旺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