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倒病——蔬菜幼苗的灾难!

种植
阅读量: 3
3
种植

informat_1532685020487

一、发病初期,出土幼苗茎基部出现水烫状病斑,继而病斑逐渐加深为淡黄褐色,同时绕茎扩展,病部缢缩呈细线状,幼苗因失去支撑而折倒,刚折倒的病苗子叶短期内仍为绿色。发病严重时,种子未萌发或刚发芽时,即受病菌侵害,造成烂种、烂芽。该病扩展极快,最初苗床中仅个别幼苗发病,2~4天后以病苗为中心蔓延,成片幼苗猝倒。低温高湿时,病苗表面和周围床土上会长出1层白絮状的菌丝体,病苗根部为深褐色,很快腐烂。

二、蔬菜上引起苗期猝倒病的病原菌主要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此外,据报道,刺腐霉、畸雌腐霉和终极腐霉也能引起苗期猝倒病。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主要特点为营养体是无隔菌丝,有的可形成菌丝膨大体和附着胞,很少产生厚垣孢子。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囊,呈丝状、瓣状、球状。从不分化的菌丝上产生;有顶生、间生和切生多种着生方式,与菌丝间常有一隔膜隔开;游动孢子在泡囊内形成,同宗配合。有性生殖产生藏卵器、卵孢子和雄器。


  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条件适合时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病菌也能以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或在腐殖质中营腐生生活,次春产生孢子囊,继而产生游动孢子侵入寄主,病菌腐生能力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特别是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病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带菌的堆肥、农具和农事活动传播;病菌侵入寄主引发病害后,病部的病菌又可不断地产生孢子囊,进行重复侵染,后期在病组织内产生卵孢子越冬。
发病条件

1、温度
  猝倒病病原菌的生长温度范围较广,在8~35℃的范围内均能造成侵染。
2、湿度、光照
  湿度是影响蔬菜猝倒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土壤含水量大、空气潮湿是导致猝倒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光照不足,幼苗长势弱,抗病力下降易发病,也会引起猝倒病的发生。
3、栽培管理
  苗床的地下水位高、播种过密、间苗或分苗不及时、土壤贫瘠、黏重及浇水过多等均易造成苗床过于闷湿,从而导致该病的流行。通风或覆盖物的揭盖不及时、管理方法不当,容易导致苗床温度的大幅度变化,也利于诱发猝倒病。
4、苗子偏弱
  植株在幼苗子叶的养分已经用光、根系发育尚不完全、幼茎尚未木质化时抗病性最差,此时也最易发生猝倒病。
综合防控

1、苗床选择
  用苗床育苗的,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排灌便利、土壤肥沃疏松、未种过蔬菜或培育过蔬菜苗的田块做苗床,用河塘泥等无病新土做床土。
2、种子消毒

温汤烫种
  温汤烫种 将种子置于55℃的热水中恒温烫种10分钟,并不断搅拌,之后使水温逐渐降至30℃左右,再继续浸种1~2小时(根据蔬菜种子的硬度、大小不同,适当延长浸种时间),捞出后催芽。

药剂浸种
  先将种子预浸3~4小时,然后用100倍的福尔马林浸种15分钟,取出用纱布盖好闷2~3小时,洗净干净,或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4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

药剂拌种
  用种子质量的0.1%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在拌种时种子和药剂必须干燥。
3、加强苗期管理
①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②不串灌或漫灌,用深层地下水滴管或穴灌。
③高温的晴天和寒冷的冬天,对床土进行翻耕暴晒(冻),可减少发病。
④适当稀播育苗,改善苗床的通风透光条件重视温室和苗床的降湿,有计划的炼苗,并控制氮肥用量,对病害的防控都有一定作用。
⑤床土表面覆盖1层干鲜草木灰或在床土过湿时撒施干鲜草木灰,可抑制或减轻发病。
⑥苗期喷施枯草芽孢杆菌1000倍液,可增强幼苗抗病力。
⑦及时清除病苗及其附近床土,并尽快撒施生石灰粉或干鲜草木灰。
4、药剂防治
  苗床发病后,应在拔除销毁病苗的基础上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的霜霉威水剂600倍液,或60%霜霉·精甲霜灵水剂600倍液+30%噁霉灵水剂1000倍液喷洒苗床,喷药时应注意喷洒幼苗嫩茎和发病中心附近的病土,间隔5-7天再喷一次,严重病区可用上述药物拌适量细土或细沙均匀撒施于苗床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