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我省即将进入花生播种季节。今年花生生产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精准发力,强化措施,加快推进花生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在沿黄及黄河故道大果花生产区应优先种植优质油用型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在豫南、豫西小果花生产区应优先种植优质食用、加工型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打造两大优质花生产业基地,形成优质花生生产的区域化。
图片来自:河南科技报头条号
一、合理安排茬口,优化种植结构
根据各地区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
一是充分利用花生耐旱耐瘠的优势,适度增加浅山丘陵、黄河故道等土壤较为贫瘠地区的一年一熟春播花生种植面积。
二是在积温较高、耕地质量较好的一年两熟制花生产区,将麦套花生调整为麦后直播花生,通过改用早熟品种或起垄覆膜、液态膜及单粒精播等措施,有效解决麦田套种花生不宜机械作业、播种质量较差、幼苗长势弱、易缺苗断垄等突出问题,提高花生单产和生产效率。
三是充分利用玉米、西瓜、林果等多种茬口,间作套种花生,提高种植综合效益。
二、科学选用品种,提高花生品质
根据我省生态、生产实际,大果花生区应优先选用高油花生豫花9326、远杂9847、豫花47和高油酸花生开农61、开农176、开农1715等新品种,搭配种植豫花9719、豫花15号、豫花9327、开农41、商花911、濮花28等品种。小果区应优先选用高油花生远杂9102和高油酸花生豫花37号、豫花65号等新品种,搭配种植豫花22号、豫花40号、豫花23号、远杂9307、远杂6号、宛花2号、驻花2号等品种。
1.豫花9326 豫花9326是通过国家鉴定和河南省审定的优质油用型花生新品种。在全国花生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293.9公斤,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对照种鲁花11号增产8.48%;2012年在延津高产示范中,平均亩产荚果588.8公斤。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豫花9326脂肪含量达56.67%,高于目前推广品种2个百分点以上,超过迄今为止获得国家成果奖励的所有品种;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豫花9326抗叶斑病、网斑病和病毒病;据实验研究,其抗倒性好、耐旱性强;豫花9326麦套生育期120天左右,适宜于春播或麦垄套种。
2.远杂9847 远杂9847是利用远缘杂交技术培育的油用型花生新品种,先后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国家鉴定。在河南省夏播花生区域试验中,荚果比对照豫花6号增产24.61%,比对照豫花9327增产9.69%;在生产试验中,荚果比对照豫花9327增产6.63%。在全国北方区大花生区试中,荚果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13.3%,在生产试验中,荚果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7.98%。2013年在商水县夏直播高产示范中,亩产达558.4公斤。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远杂9847脂肪含量55.79%;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远杂9847高抗网斑病,抗叶斑病、锈病、病毒病和根腐病。远杂9847生育期110天左右,适宜于麦垄套种或麦后直播。
3.开农61 开农61是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优质高油酸花生品种。在河南省麦套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320.4kg,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2.0%;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298.5kg,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1.7%。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开农61子仁油酸含量76.0%,亚油酸含量8.0%,油亚比(0/L) 9.5。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开农61中抗叶斑病、锈病和病毒病。开农61生育期125天左右,适宜于春播或麦垄套种。
4.开农176 开农176是通过国家鉴定和河南省审定的高产高油酸多抗花生新品种,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高油酸花生品种。在全国北方片花生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320.49公斤,比对照花育19号增产7.28%;在河南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402.95公斤,比对照豫花15增产9.71%;在高产示范中,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荚果481.55公斤;高产攻关田最高亩产荚果达544.33公斤。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开农176子仁油酸含量76.8%,亚油酸含量6.9%,油酸亚油酸比值11.13。经山东花生研究所鉴定,开农176抗叶斑病和病毒病。开农176生育期125天左右,适宜于春播或麦垄套种。
5.开农1715 开农1715是通过国家鉴定和河南省审定的高产高油酸多抗花生新品种。在全国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292.76公斤,比对照花育20号增产19.11%;在河南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386.72公斤,比对照豫花15增产7.53%;在高产示范中,亩产荚果达552.01公斤。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开农1715子仁油酸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