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巍:构建稳定高效的国家粮油供给体系

种植
阅读量: 0
0
种植

informat_1540546820908

“虽然粮油行业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但是我们所依靠的是中国的13亿多人口,享有的是全球最大的粮油消费市场,这是其他国家同行所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我们应该对中国粮油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10月19日,在杭州举办的“西湖来客”第二届中国粮油产业论坛上,中粮油脂董事长、中国粮油董事长、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会长董巍在讲话中表示。

董巍认为,“计利当计天下利”,构建稳定的国家粮油供给体系是共同的责任。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买家,中国粮油行业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没有话语权、定价权,缺乏核心粮源掌控能力和关键贸易物流节点,来源地也相对有限,应对国际粮价波动的能力不足。在国内,原料组织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还不够,粮油加工产能、产品供应和市场需求均存在结构性矛盾,企业运营成本呈不断上涨态势,粮油行业的整体经营环境日趋复杂。而今年中美贸易摩擦又增加了全球粮油贸易的不确定性,对未来中国粮油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董巍看来,“丹青妙手向翠峰”,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共同的目标。最近,国际经济局势出现一些变化,国内经济也在去杠杆、去产能。当外部环境不可改变,更应先做好自己。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企业自身建设,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提升业务运行效率和质量,把握粮油消费升级的机遇,推进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引导居民消费习惯,用更多优质、可信赖的粮油产品来回报社会,实现粮油供给从解决“吃得饱”到满足“吃得好”的转变;另一方面积极响应、执行政府的深化改革措施和产业政策,借助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深入挖掘新机遇、发现新价值。

董巍提出,“狂风难摧万木林”,全面加强交流合作是共谋发展的最好方式。

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和充满挑战的经营环境,任何一家企业想要独立应对都是很困难的。只有依靠行业的力量,集木成林,优势互补,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权益、控制风险、实现共赢。

对内,可以通过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行业组织的力量,积极与政府部门、专业机构沟通交流。对外,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对外交流,缓解国内粮油原料供求结构的矛盾,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扩大过剩产能的出口;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粮油标准和贸易规则的制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缩影,中粮集团国际化的案例很好地证明了加强国际化战略合作与交流,既是为世界经济贡献“中国力量”的务实之举,也是借助全球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突破、提升中国粮油企业在国际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