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与防治

种植
阅读量: 1
1
种植

informat_1533714428834

 玉米双斑萤叶甲又叫双斑长跗萤叶甲、四目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一种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多食性害虫,可危害玉米、高粱、豆类、棉花、马铃薯、苜蓿、茼蒿、胡萝卜、十字花科蔬菜、向日葵、杏树、苹果等多种作物。玉米双斑萤叶甲过去是一种偶发性次要害虫,危害轻微,但近年来呈上升发生趋势,已成为玉米上的一种主要害虫。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64.8毫米,宽22.5毫米,长卵形,棕黄色,具光泽,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长为体长2/3;复眼大,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有1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具1长刺;腹管外露。
:椭圆形,长0.6毫米,初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
幼虫:体长56毫米,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
:2.83.5毫米,宽2毫米,白色,表面具刚毛。
二、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双斑萤叶甲一年发生一代,以散产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的根;经过3040天在土中化蛹,蛹期710天;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玉米田。7月上旬开始增多,7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此后一直持续危害到9月份。双斑萤叶甲喜阴湿环境,春季湿润、秋季干旱的年份往往发生重。有群聚习性和趋嫩危害习性。在玉米田主要以成虫危害叶片、花丝、嫩穗,常集中于一棵植株,自上而下取食,中下部叶片被害后,残留网状叶脉或表皮,远看呈小面积不规则白斑。玉米抽雄吐丝后,喜食花药、花丝,影响玉米正常扬花和授粉。也可取食灌浆期的籽粒,引起穗腐,发生严重时可致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三、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秋耕冬灌,及时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减少双斑萤叶甲的越冬寄主植物,降低越冬基数;合理施肥,合理密植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对双斑萤叶甲危害重及防治后的农田应及时补水、补肥,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
2.
人工防治:双斑萤叶甲成虫有一定的迁飞性,对点片发生的地块可于早晚用捕虫网人工捕杀,降低虫口基数。
3.
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利用天敌。双斑萤叶甲的天敌主要有瓢虫、蜘蛛等。
4.
化学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00015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或20%蚍虫啉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一次,连喷12次。喷药时间以上午9时前、下午5时后为宜,喷药时重点喷洒雌穗周围,地边杂草也要喷到,以消灭寄生源。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