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自走式镇压机控旺增产效果明显

种植
阅读量: 0
0
种植

informat_1538043571744

  目前,我国小麦玉米两作区麦田秋种前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面积已达到90%以上,大部分地块和大部分年份都是还田后旋耕播种,导致“四大隐患”,一是耕作层松悬。空气孔隙多,跑墒多,失墒快;毛管孔隙少,提墒效果差,即使底墒充足播种层墒情也没有保障,播后农业干旱程度加重,出苗率低;出苗后越冬前遇气象干旱年份因旱局部死苗严重,遇冬季旱冻迭加年份枯叶严重局部死苗。二是播深容易过深(超过5cm),导致出苗率下降,低位大蘖缺位多,分蘖成穗率降低。三是小麦种子与土壤不密接,吸水膨胀和发芽出土时间前后不一致,出苗不整齐,影响群体正常发展,冬前大蘖减少,拿足穗数的难度增大。四是整地粗放、坷垃多的地块秋种不镇压,冬季冷空气大量侵入耕作层,遇冬季旱寒迭加年份,分蘖节和次生根易受冻干枯,加重冻害。因存在以上四大隐患,目前大面积玉米秸秆还田地块,农民不得不被迫大幅度增加小麦播种量,小麦播种量的增加既浪费了种子,又是加重小麦后期倒伏和熟前早衰的最主要原因。

  通过多年试验示范证明,采取小麦自走式镇压机进行机械镇压在解决“四大隐患”方面效果显著。秋种播后镇压从源头上可一次性有效解决前述四大隐患,简化了播种后田间管理程序,减少了用工和物化投入,是小麦玉米两熟区小麦秋种生产阶段的配套性技术措施,是有效预防小麦冬前气象干旱和冬季旱冻迭加的前瞻性技术措施,是确保麦田管理春季第一次肥水后移至次年起身拔节阶段的保证性技术措施,是实现小麦节种、省水、轻简、增效、绿色生产的秋种主导性措施。早春镇压,可以减少群体、降低株高,改善穗部性状,避免小麦倒伏,增加小穗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

  对秋种时一般墒情年份,秋种播后用自走式镇压机镇压一遍,能有效破碎坷垃,沉实耕层,控制跑墒,加大提墒。一是确保播种层墒情,提高出苗率。试验证明,用自走式镇压机(机子自重加操作手800公斤左右)秋种镇压与不镇压相比,0~5cm土壤容重提高 0.18~0.21g/ cm3,5~10cm土壤容重提高0.20~0.23g/cm3,播后3天3~7cm土壤相对含水量增加5~7个百分点,出苗率提高8~12百分点;二是促冬前根系生长,育冬前健壮幼苗。从秋种源头开始进行耕层沉实,提高幼苗整齐度,增加低位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据研究,用自走式镇压机秋种镇压与不镇压相比,冬前单株分蘖增加0.5~0.7个,单株次生根增加1.5~2.0条,冬前亩苗量增加5万~10万,分蘖成穗率增加7~10个百分点,亩穗数增加2万~5万;三是减轻冬前干旱程度和冬季旱冻程度,确保幼苗安全越冬,有效抵御气象灾害。据试验,用自走式镇压机秋种镇压与不镇压相比,一般年份冬季麦苗受冻枯叶率减少10~20个百分点,冬前无有效降雨年份可有效避免悬空的“吊死苗”,冬季旱冻叠加年份受冻枯叶率减少30~50个百分点;四是播种时间回归适宜播量,大幅度节省用种,减少灌溉用水。据试验,用自走式镇压机秋种镇压的比不镇压,亩用种量减少3~6公斤。同时,在秋种墒情不足年份减少“浅播压水”因耕层松塇而超量用水,大幅度减少播后第一次浇水的用水量。据试验用自走式镇压机秋种镇压的比不镇压,播后第一次浇水亩用水减少10~20方。

  对于冬前或早春旺长麦田,采用自走式镇压机进行冬季或春季镇压,控旺增产提质效果非常明显(生产中若只选择进行一遍镇压,冬季镇压效果优于春季镇压)。一是通过冬前镇压抑制冬前小蘖出生或通过早春镇压促进无效蘖快速消亡,减少冬前苗量或春季最大群体量,有效预防后期倒伏,减轻后期早衰。据试验冬前镇压一遍比不镇压的冬前亩苗量减少7万~10万,早春镇压一遍比不镇压的最大亩苗量减少12万~15万。镇压后株高降低8~10cm,基部3节间缩短3~5cm;二是通过控制群体,改善穗部性状。镇压比不镇压每穗小穗数增加1.5~2.5个,不孕小穗数减少0.8~1.5个,不孕率降低5~8个百分点,从而增加穗粒数2~3粒,千粒重提高3~5克。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