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丘陵山区的机械化,是未来农机行业的发展热点,行业的‘蓝海’窗口,值得行业关注。”日前,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副会长陈涛在青岛举办的2018年全国农机流通工作会议上说。
虽是热点,但也是难点。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农机具分会秘书长苑同宝解释说,由于作物种类多样,各地种植模式千差万别,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面临着无机可用、有机难用、农机农艺融合难等现象。同时,相对于大田机械,这些机械国家扶持政策又相对较少。从事该方向的农机制造企业又多为中小型企业,装备制造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使得经济、园艺作物机械化水平成为行业发展中难啃的“硬骨头”。
花生、马铃薯、胡萝卜、葱姜、蒜、中药等根茎类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作物,但目前其机械化应用现状并不乐观。“机播平均水平不足30%,机收平均水平不足18%。我国根茎类作物机械化生产总体水平较低,尤其是播种、收获环节技术装备落后,人工成本高导致生产效益低,严重制约了根茎类作物产业的发展。而且,国外相关装备在国内的适用性又比较差。”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介绍,未来根茎类作物播种、收获机械应向小型、大型、联合方向发展。“小型机械实现一机多用,避免重复投资,适应中小型地块;大型机械可以考虑侧悬挂,充分利用已有的大中型拖拉机;重点实现耕整地、播种、收获的联合作业,提高机种、机收的效率。”
另外,苹果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既是经济作物,也是园艺作物。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林悦香认为,国外的苹果生产作业机械相对成熟,自动化水平较高。而我国在这方面技术匮乏、成本高,制约了农民种植苹果的积极性。我国苹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系统化、标准化、集约化研究缺失,系统化研制适宜中国国情的苹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极为迫切。未来,要完善苹果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体系,动态调整装备体系结构,同时考量企业和社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