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怎么防治?

种植
阅读量: 2
2
种植

informat_1533111214831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真菌感染检疫性病害,其发生危害重,传播速度快,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可使小麦减产20-35%,重病田减产近半或绝收。

发病特点:麦田从零星发病到成片发病仅需2-3年左右,小麦灌浆期-乳熟期症状明显。

发病症状: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病苗生长慢,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发病规律:病菌为土壤寄居菌,种子带菌和机械作业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病温度为15-24度。

防治方法

1、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

2、轮作倒茬

深翻倒土,减少土壤表层有效菌量。合理安排倒茬作物,实行与棉花、马铃薯、蔬菜等作物轮作,可明显降低发病。增施腐熟的有机肥,采用平衡配方施肥技术,增施锌肥(每亩1-1.5kg)增加小麦植株抗病力。种植耐病品种,适期晚播,减少病菌的侵染机会。

药剂拌种。提倡用2%立克秀拌种,或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ml,兑水2-3公斤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后播种。也可以用孟山都的小麦全蚀净拌种。

喷雾防治:于翌年返青期,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100-150g兑水60kg顺垄喷洒,在拔节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危害。供参考!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