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大麦种植技术
南方区。本区主要包括江苏、安徽南部,云南、四川大部,以及浙江、福建、江西、湖北、重庆、贵州全境,以饲料大麦为主,其次是啤酒大麦,少部分为食用和青贮饲草大麦。
1.沟渠配套,防旱排涝。本区东部春季降水较多,应修好排灌沟渠,及时排水防涝,防止发生水渍,造成死苗减产。西南高原要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防止干旱减产。
2.合理施肥,促穗保粒。南方冬播大麦绝大部分是稻茬种植,因去年晚稻收获后连续降雨,造成播种期推迟。土质差、基肥少,特别是因播期推迟造成个体生长差、群体小的麦田,需亩施纯氮7.5公斤,酌情追施孕穗起身肥。为保证小花和籽粒发育,旗叶生长至1/2大小、幼穗处于旗叶1/3叶鞘时,再次进行追肥。一般每亩追肥量控制在总施肥量的1/10左右;单株生长弱、群体发育小的田块,可适当多追施。
3.强化调控,防止倒伏。群体生长过旺或植株较高的麦田,可在拔节前选用适宜药剂防控倒伏。
4.合理用药,防治病害。本区大麦病害较多,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条纹病、锈病、网斑病和散黑穗病等真菌性病害,以及黄花叶病等病毒性病害,尤其是赤霉病近年来有偏重发生趋势,严重影响了大麦的产量和品质。本区去冬今春雨雪较多,利于赤霉病发生和传播蔓延,应加强病情查看,做好赤霉病和白粉病防治。条纹病一般采取播前药剂拌种防治,当春季发现条纹病初发时,可选用适宜药剂叶面喷施防治。大麦黄花叶病属土传病毒性病害,只能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春季田管,提高植株抗病性进行预防。
5.及时收储,防霉防虫。除收获时间提早外,其余要求参照黄淮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