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辣椒“三落”的原因
1.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俗称“落叶瘟”,是辣椒上普遍发 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常引起早期大量落叶、落花、落果,影响产量。叶片染病,初生水渍状黄绿色小斑点,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稍隆起,中部色浅, 稍凹陷,表面粗糙像疮痂,有时病斑反面有黄褐色菌脓,受害严重时,病斑连片、破裂,最后叶片脱落,有时叶片成畸形。如果在长期的高温高湿条件下,叶片上的 病斑不形成疮痂,之后引起叶片大量脱落。此外,重茬地、湿地、生长差的地块发病重。
2.叶枯病。又称灰斑病,在苗期及成株期均可发生。发病初 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散生,迅速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中间变为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直径2~10mm不等,中央坏死部分常脱落穿孔。叶片上产生 病斑后,可引起落叶,病害通常从植株下部向上发展,严重时可导致整株叶片脱落而成秃枝。发病适宜温度为24℃,降雨多病害迅速发展,6月上旬出现中心病 株,6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
3.根腐病。发病初期病株白天枝叶萎蔫下垂,傍晚至次日晨可恢复,数日后整枝枯死。病株的根颈及根部皮层呈褐 色腐烂,极易剥离,露出褐色木质部。有时可见粉红色或白色菌丝或霉层。发生此病,辣椒将大量落叶、落花、落果。根腐病菌借雨水溅射或灌溉等途径传播,从根 部伤口侵入引起发病。阴雨连绵或昼夜温差大、田块低洼积水,会加重发病。夏季大雨过后,田间发病加重。
4.病毒病。多以花叶型为主,在叶片 上,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环斑。幼叶变窄小,叶边缘向上卷曲,深绿色部分突起呈泡状。也有少数病株上部叶片开始出现明脉及褪绿斑点,然后叶脉呈 褐色或黑褐色坏死,并沿叶柄扩展至茎秆成环死条斑。早期落叶、落花、落果,重病株严重矮化,叶小而少,株小,久不封垄,最后枯死。果实生长慢,果面出现黄 绿相间的花斑或黄色环斑、畸形。
5.疫病。根、茎、叶、果实都可发病,苗期染病幼苗茎基部呈水渍状软腐易倒伏,叶片发病部位呈暗绿色病斑,致使叶片软腐脱落,茎或果实染病,也产生暗绿色病斑,湿度大时病部可出现白霉。30℃高温和高湿易发病。
6.炭疽病。受害叶片病斑初为水渍状褪绿斑点,后发展为边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的圆形病斑,病斑上轮生小黑点,病叶易干缩脱落。温度27℃,相对湿度 90%易于发病,故早春雨量大,日照少,或结果盛期空气湿度较大、早晨结露较重、雨后,病害易流行。当病毒病较重时,炭疽病也重。
7.细菌性 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成株叶片发病,初呈黄绿色不规则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变为红褐色或深褐色至铁锈色,病斑膜质,大小不等。干燥时,病斑多呈红褐色。 病株上个别叶片或多数叶片发病,植株仍可生长,严重时叶片大部分脱落。病健交界处明显,但不隆起,区别于辣椒疮痂病。遇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易导致大发生, 造成辣椒大量落叶、落果、落花,对产量影响很大。
8.土壤肥力不足。土壤瘠薄,施肥不足,土壤养分不能满足辣椒生长发育需要时,下部叶片提前老化脱落。当土壤缺硼时,易引起花而不实,造成落花落蕾。
9.水分障碍。辣椒既怕旱,又怕涝。土壤干旱会降低根系的呼吸机能,叶片气孔关闭,蒸腾作用相对停止,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最后因制造的营养物质不足而引起脱落。降雨过大,或灌水后遇雨,田间积水,致使根系缺氧,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易造成急性脱落。
10.光照不足。辣椒生长期间遇有连续连阴雨天气,造成光照不足。当植株间密度过大、或者长势过旺时,中下部叶片互相重叠,影响光照,叶片就会黄化脱落。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弱,制造的营养物质少,当植株制造的营养不能满足自身消耗时,就会引起落花和落果。
11.温度过高。温度过高植株呼吸作用加强,能量消耗多,易加速叶片黄化脱落。当气温高于35℃,辣椒不能受精;地温高于30℃,根系受到伤害也易引起落花。
二、辣椒“三落”的防治措施
1.健身栽培。采用高畦栽培,提高土壤透气性;合理密植、封垄后及时去掉下部老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减轻病害发生;未坐果前一般不浇水追肥,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
2.合理施肥。辣椒需磷钾肥较多,应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量用氮肥。花果期是需肥水最多的时期,一般每亩施尿素10~15千克,前期磷钾肥施用不足 的,再配合部分磷钾肥施用,结合病虫害防治可加入0.15%的硼砂,减少“三落”的发生。后期辣椒根系老化,注意叶面补充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叶面肥料。
3.浇水与排涝。花果期是辣椒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不能缺水,尤其遇伏旱,必须及时浇水,浇水时要注意小水轻浇,避免大水漫灌,以防浇水后遇雨造成涝害。大雨之后应立即排水,并浇井水,以降温换气,保护根系不早衰。
4.应用防落素。根据气温的高低采用不同浓度的防落素喷花。原则上是温度高时浓度低、温度低时浓度高,一般浓度为30~40毫克/千克,不宜重喷,并要掌握在阴雨天或傍晚喷施。
5.病害预防。一般可在现蕾前后用0.3%硫酸铜溶液喷雾2~3次,起保护作用。开花坐果期,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 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瑞毒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防治1次,共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