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付民的“富民路”

社会, 平顶山
阅读量: 87,961
87,961
社会, 平顶山

7月12日,夜幕降临,襄城县范湖乡西于村的条条道路,灯光璀璨。劳作一天的村民们,在花香西溢的村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欢乐和谐。
曲终人散,领队的村志愿服务者徐改勤,一边撩起衣角擦汗,一边凑到笔者面前,眉开眼笑地说:“现在能有这么好的文化活动场所,多亏俺村的第一书记许书记!”

范湖乡西于村驻村第一书记许付民(右一)在为农民指导辣椒青虫防治技术

徐改勤口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名叫许付民,今年45岁。去年3月,从许昌市纪委选派到西于村任第一书记。让他始料不及的是面对一个典型的软弱涣散村,“有事无人管,群众意见大,上访告状是家常便饭。”外面人笑话说,别的村搞经济“专业”,西于村告状“专业”。
“是党员,就要迎难而上。”许付民上任后,首要把精力放在民生上。在走访老党员、群众代表中得知,村里没有文化活动场地,扭央歌跳舞只能在狭窄的房前屋后。许付民与村干部合计,先建个村文化广场。
办实事,暖民心,聚人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许付民顶风冒雨,披星戴月,上乡里、跑县里争取县财政建文化广场的23万元专项资金很快拨付。但在项目选址上遇到了“拦路虎”。由于村里无空地,项目只能选在村室北邻的建设用地,但面积不够,需要和村民置换土地。为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许付民挨家挨户地跑,一个一个的做工作。

许付民带领烟农为烟叶喷药治虫

许付民坚信,只要为百姓真心办好事,群众就理解和支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很快置换了土地,顺利建起了127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并安装了灯光、音响、健身器材、篮球栏、乒乓球台等。50多岁的仁苗兰动情地说:“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每天在这里跳舞健身,腰腿也不疼了,走路也有劲了,真得劲!”
文化广场的建成,更加坚定了许付民战胜困难的信心。他在村转悠时发现,全村13条主要街道坑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还有一个废弃的坑塘,里边垃圾成山、臭气熏天。

 许付民指导农民查看豆丹生长情况

村里有人质疑:那些坑洼不平的街道,破坑塘好些年了,他来就能治好吗?“大伙们放心,这个垃圾坑咱一定给它端掉!”许付民在村部的大喇叭里立下“军令状”。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在范湖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发动全村党员干部带头清垃圾,除杂草,不分昼夜地硬化村道,先后打通了两条断头路。并在路两旁栽上了绿化树,摆上了垃圾桶,配上了保洁员。紧接着,许付民又对整修好的村道命名了“富民路”、“幸福路”、“育才路”、“一干路”等。
路通了,气顺了,架起了致富路。前些天,在郑州做生意的于干芳开着宝马车回家乡打开导航,欣喜地发现本村有新路标了,不在是从前的前后街,东西路了。“村里变化如此之大,这得好好感谢下许书记,有啥的项目引回去!”于干芳兴奋地说。
为把“富民路”、“幸福路”等村上的新路标变成群众致富的实际行动,许付民利用自己的2万元驻村经费,租用本村村民闲置多年、占地1.2亩的塑料大棚,种下了赤松茸食用菌。
不少村民直摇头,“这玩意,没准谁种谁赔。”许付民经常钻进大棚里,查温度,看湿度,细心观察赤松茸生长情况,硬是种出了全乡第一棚赤松茸。村里老上访户李素贞感叹道:“真没想到,一个城里来的白面书生,能种出这么好的赤松茸!今后,我要把上访告状的劲儿用到发展经济上,多跟许书记学学。”
原来,李素贞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感觉以前村两委处理不公道,经常向上级反映。许付民了解此情后,向双方做思想工作,主持公道,双方握手言好。尔后,许付民又帮李素贞成立了福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50亩,种植谷子、大豆、小麦、玉米等,并在黄豆叶上养殖豆丹,年收入相当可观。
一年多来,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许付民从一个白面书生变成黑瘦干练的“村里人”,西于村由乱到治,由治到富,如今处处花木葱茏,道路宽敞,环境优美,500多辆面包车、小轿车也开进寻常百姓家。(新三农客户端王一尘,通讯员古国凡 孙宏敏)

 

 

分享到:

相关内容

菜单